「漲這麼兇,賺太少有點可惜…。」
「不然,來開槓桿拚一次看看?」
「看對就發財,看錯,會不會爆倉?」
「………………………」
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在科技股的領軍下,走出強勁的牛市,台股不只突破2022年的18619點,更衝過兩萬點整數關卡頻創歷史新高,手中有股票的投資人無不笑逐顏開。
面對這種台積電都能飆的罕見大多頭,不少人開始在想,早知道就在起漲前就開槓桿「買好」、「買滿」,太棒啦!
但,面對台股可能的利空襲擊、展開多殺多,恐怕風險也會更為擴大。
所謂開槓桿,指的是用借貸的資金進行投資,資金來源包括銀行貸款、證券金融公司融資(信用交易)、股票質借、親朋借貸等方式,這種操作方式可以放大報酬率,但也會增加風險。
使用槓桿 遇到下跌可能賠光本金和獲利
值得留意的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當初沒有重押,現在才做,特別是股市漲多在高檔,還加上開槓桿,風險可能比想像中的高。舉例來說:
情境一:沒用槓桿,高檔重挫
小明存了本金100萬元,看股市有機會表現,便買了AI概念股,幾個月後賺了100%,資金規模變成200萬元。
隨後股市重挫,小明的投資組合跌了50%,200萬*50% = 100萬,他的獲利歸零,賺100%後賠50%會賠掉原有獲利,這是小學數學,但是很多人忽略!
情境二:使用槓桿,高檔重挫
小明以100萬元賺一倍將資產變成200萬元之後,在高檔開槓桿,向銀行貸款200萬元,將資金規模擴大到400萬元後再投入股市。
隨後行情重挫,小明的投資組合跌50%,400萬*50% =200萬,扣掉向銀行貸款的200萬元後,小明原有的100萬元本金和賺來的100萬元獲利全數虧光!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開槓桿真的這麼可怕?!
事實上,「槓桿交易」只是一種操作方式,並不是洪水猛獸,其優點包括:放大報酬、增加參與商品、資金有效運用;缺點包括增加風險、利息成本、可能強制平倉,世界上許多法人如私募基金、避險基金都會使用。
況且,對資金部位不很充裕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妥善運用「槓桿交易」,會是穩健增加財富的方式。
以年輕薪水族來說,要存到第一桶金100萬元可能要3~5年,報酬率假設是10%,這筆錢要翻倍成200萬要約7.2年,要存到千萬有其難度,適度的借貸擴大本金基礎,或許是加速累積退休金的一種方法。
只是必須特別注意槓桿交易會放大獲利報酬,也會放大虧損幅度,使用槓桿交易,必須特別留意三個關鍵:
1、低開高收
股市總是領先反應景氣動向,當行情大幅下跌,意味著景氣將進入收縮期,隨後經濟蕭條等壞消息真正出籠時,重挫的機率較低,多出現震盪築底走勢,此時,進場投資風險較小,未來上漲的空間大,可嘗試槓桿交易;反之,當股市漲多,應收縮槓桿比率避免嚴重虧損。
如附圖一,下圖的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分數對應5種燈號,圖中藍色虛線以下代表的是景氣最糟的藍燈,分數區間為9~16分,此時進場布局(如三個綠框)股市多已修正一段時間,即將進入相對低檔區,必須提醒的是,這個藍燈可能很長如第1、3個綠框,也可能很短如第2個綠框。
2、借貸差異
擴大槓桿方式很多,如銀行借貸、股票質押等,常見在券商辦理信用交易借錢買股票,這稱為融資,年利率約在6~7%,上市股票可融資6成,即買一張10萬元的股票自備4萬元,融資金額6萬元,上櫃股票則可融資5成,即自備5萬元融資5萬元。
特別提醒的是,券商計算融資維持率(=股票現值÷融資金額)以控制風險,當股價大跌,如上市公司股價大約從100元跌至78元、上櫃企業從100元跌到65元時,會通知補繳保證金,如果沒有在一定時間內補足,券商會直接賣出該股票,俗稱斷頭。
3、慎選標的
也有些人會投資具槓桿效果的商品以達成槓桿交易目的,如兩倍槓桿ETF、權證、期貨、選擇權等,其重點在於除獲利和虧損都會放大之外,還要注意商品特色,如權證有到期時間限制、期貨和選擇權都有保證金準備不足會形成追繳甚至斷頭的狀況。
另外,一般而言,股市修正時下波主流股並不明顯,想使用槓桿的資金逢低承接建立部位,除非對某產業非常熟悉且有信心,最好先以市值型ETF為布局重點,因為「槓桿交易」有利息支出,買錯標的就算沒跌,也要付利息,這都是成本。
最後,再次提醒,「槓桿交易同時擴大獲利和虧損,請控制風險,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