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棒喬飛曾用「傻多存股法」投資台灣股市12年,曾存45張台積電、年領百萬股利,成功達到購置房產、45歲提前退休的目標。
作為一名財富自由且成功提前退休的散戶,他仍不間斷的探索投資知識,持續優化投資系統,從過去的「存個股」,他開始「存ETF」,投資觸角也從台灣放大到海外,2023年8月受媒體訪問曾透露,目前資產配置約50%海外ETF、25%台灣高股息ETF、25%其他台股,儘管已經沒有工作收入,資產照樣向上成長。
身為存股十幾年的人來說,最近幾個月接觸指數投資,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觀念。
我一開始存股,是想找到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項目。股票有風險,所以我買民生事業,比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是中華電信(2412),這類民生需求而且可以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
以當年的大台北來說,20元股價可以分配1元股利,然後大台北瓦斯獨佔台北市的瓦斯服務,根本不會有倒閉或是營收不穩定的問題。所以20元的股價配上一元的股利,殖利率5%,比定存好,這沒問題。
一旦接受這樣的觀念,習慣了股市的漲跌,接下來就會把這種投資想法加以衍伸。比如,大台北瓦斯獨佔市場,那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幾乎都是台灣代工,所以我把前幾大的代工廠都買下,等於我獨佔了筆電代工市場。買下仁寶、緯創、廣達、英業達,這些公司股票都買下,不管代工廠訂單如何移轉,我都是股東。
有了一籃子股票的想法之後,就開始接受一籃子金融股,一籃子電子通路,一籃子電信股...等等,然後就變成高股息ETF。
習慣了股市的漲跌之後,存股的標的變多了,範圍變廣了,唯一不變的是追求股息的進帳。因為股價是虛幻的,漲了會跌,跌了會漲,只有股息是固定會進來的(就算金融股在某些情況下股息會變少,或是甚至沒有股利,但是只要產業夠分散,還是可以拿到一籃子股票的股利)。
而當我有了科學典範的概念之後,我開始接觸指數投資。而指數投資的一些觀念,和存股不同。所以必須拋棄過去存股的思維,依照典範的指導去思考,就能瞭解其道理在什麼地方。不要用存股思維去看待指數投資,因為不同的典範或是理論彼此之間無法比較。
存股思維1:領股息像雞生蛋、賣股像割肉?
指數投資給我的第一個觀念是,股息就是賣股票,所以配發股息就是左手換右手。這道理在什麼地方呢?看下表就可以了解:
領股息等於股票公司強迫賣股,股價從100變成95,而股數不變。
賣股籌措資金等於自己賣股,股數變少,可是股價不變。
兩者都提領5000元之後,股價上漲了20%,這時候兩者的市值是相同的。
之前存股的時候不喜歡賣股,覺得賣股就像割肉,我身上股數變少,總有一天股數變成零。而領股息就像果樹一直長果子,雞每天生蛋,生生不息領到永遠,感覺美好。所以一旦將感性轉換成理性,把自己的想法轉換成數學,這時候就知道兩者是相同的。
存股思維2:只在乎股息發多少、殖利率有幾趴
指數投資給我的第二個觀念是,資本回報率以及盈餘再投資比率。我們先瞭解這兩個概念:
一家公司假設一股賺了一元,每股盈餘(EPS)一元,這時候市場給這家公司估值是EPS*20倍,也就是股價20。
股價20公司,每年一股賺一元,然後公司全部盈餘都發給股東,這時候股東分到1元的股利。除息之後股價會掉到19,然後隨著時間在緩步回到20元股價。看起來是很正常的台灣股市型態對吧?
假設這家公司,把賺來的一元拿去再投資,不發股息。這時候公司把這原本要發給股東的一元拿去投資,賺了0.2元。這時候隔年的EPS就來到1.2元。這時候的市場估值假設還是一樣的20倍,這時候股價就變成1.2*20=24元。
投資人假設還是需要那1元的股利,那就賣出股票。投資人一樣拿到一元,可是股價上漲了4元,所以投資人不但賺到了股息,還賺到了價差。
我們拿上個EXCEL比較表,再來比較公司不發股息,盈餘再投資的差異。
可以看出,投資人一樣拿到5000元,市值從114000變成138000元。
所以重點不再於公司是否將獲利拿來配發股息,而是公司是否有能力把盈餘再投資再獲利。
我隨便上網GOOGLE一下,台積電盈餘再投資比率有60%,投入的資金獲利能力是25%(數字可能不正確,只是大略估算)所以意思就是台積電只要投入一元的盈餘,就可以在隔年再創造1*0.60.25=0.15的EPS。
EPS增加,股價就會增加。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台積電宣布增加資本支出的時候,股價就會上漲的原因。因為只要台積電投入多少資本,隔年或是後續幾年就會再增加EPS。EPS增加代表的就是股價上升,所以股市就是上漲。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一家公司不發股息股利,公司股價還是會不斷上升。股價上升不是股利發了多少,殖利率多少,而是公司賺了多少錢,EPS有多少。
如果你看得懂這些數字,了解這些運作原理以及數學之後,就應該能夠了解或許領股息比定存好,但是並不是一個很有效率的累積報酬的方法。
存股思維3:股價下跌怎麼辦?領息入袋才是真的
或許有人會問,股價並非不動或是穩定上漲,會有漲跌。就算EXCEL算出股價是120,可是可能會跌到領股息情境A的95元。
這問題我也想過。當情境C股價跌到95的時候,其實情境A股價應該跌到83元。回歸到數學,領息之後雖然拿到5000元,但是股價跌得更低,總市值還是相同。
自己賣股票還能決定要不要賣或是賣少一點,領息則是一點自己選擇權都沒有,除權息的時候公司強迫賣股。
所以存股的心理問題,再透過數學的理解之後,就能夠知道,投資的重點應該在於公司是否能將盈餘再投資,然後再創造更多的獲利。
以上只是基本對於資本運作的認知,以波克夏為例子,波克夏會將投資公司的股利營收拿來再買入自身波克夏基金,以維持公司股價。或是某些公司會發行公司債來增加公司資金再進行投資。
所以當公司有盈餘再投資推升EPS概念的時候,就會利用很多金融工具,努力的推升自家公司EPS。而沒有盈餘再投資概念的公司,比如中華電,則是努力的讓公司穩定的配發股息,甚至公司營收短少股息變少的時候,還會拿老本「資本公積」拿來配息。
當然,我在上一篇文章有闡述,這兩種策略各有優缺,完全看你是否能夠理解某種理論的運作原理。
如果這篇文章你根本就沒有耐心讀完,或是無法理解這文章中的數字內容,那當然你就無法去比較出兩種投資方法的差異。當你無法理解,那你就維持在原來存股領息的階段,這也沒有問題。
我們不能說買股領息是錯誤的策略,我們可以說存股承擔了股市的風險,然後得到比定存好的收益。而追求EPS成長的股票則會承擔更大的股市波動,因為追求EPS成長的理論很看重市場估值,市場景氣樂觀的時候估值可以到達30倍以上,而悲觀的時候可能估值只有個位數。為了弭平不同產業或是公司的估值差異,所以也就有了指數投資。不研究個股,追求的是整體市場的平均報酬。
以上是我個人最近接觸指數投資的一點心得,寫下文章作為紀錄和個人思緒的整理,如有理解錯誤還請投資先進提出點解。
作者簡介_徐世鑫(棒喬飛)
專職投資者,出生於1975年,畢業於中華工專五專機械科(已改制為中華科技大學)。曾於台北市光華商場擔任電腦工程師,並陸續任職於上市公司台達電子、技嘉科技、仁寶電腦,2009年起開始存股,2020年45歲時財富自由提前退休,於2021年出版《傻多存股法》分享理財與存股心得。
財富自由後仍持續研究投資,並開始將存股重心從台灣的個股(價值投資)轉移至布局以美國為主的ETF(指數投資);即使缺少了工作收入,資產仍然繼續維持成長。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