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開資訊觀測站顯示,2023年截至目前為止,有17家上市櫃公司申請變更公司名,已與去年持平,今年全年可望改寫新高紀錄。
為何掛牌公司無懼更名繁複手續,寧可改名面對股民?是企業轉型、還是期待更名氣象一新帶動股價?
今周刊查訪各公司基本營運概況,讓股民能進一步了解其改名的目的與可能的想法,在投資路上能有更多參考可依循。
--------------------------------
和進電子(3191)日前公告更名為雲嘉南科技,公司業務為變壓器線圈架為大宗。近期公司因為掏空案,和進前任董座、高階主管遭起訴,屢躍上媒體版面。
對於改名一事,公司低調不作回應,僅轉達:「新公司名稱與公司業務關係不大,但董事長覺得要改。」
雲嘉南科技的電子線架業務,營收占比達96%,業務幾乎都以中國為主。2023年前7月營收1億2,577萬,較去年同期衰退約6%。值得留意的是,該公司自2020年至2022年已連續3年虧損,稅後虧損分別是1.79億、3,400萬、1,633萬。
雲嘉南(和進)年報指出,由於電子線架屬於成熟產業,進入門檻低,因此價格競爭激烈。雲嘉南說明,公司將利用海外子公司的銷售據點優勢,與客戶同步開發、提供技術支援,以提高競爭者門檻。
對於公司為何更名一事,經多次聯繫公司僅低調回應,新公司名稱與公司業務關連不大,但董事長覺得應該改名,因此便決定更名。
今年初,和進電子前董事長龔俊仁被控以不實交易,掏空公司8,025.5萬元,遭台北地檢署以違反證交法、背信等罪嫌,起訴龔俊仁、高階主管等8人,副董事長陳盈全因未到案遭通緝。對此,現經營團隊僅發布重訊,強調全力配合調查。
值得留意的是,金管會日前點名雲嘉南科技(和進電子),董監事持股不足已逾1年。由於資本額在3億新台幣以上,因此證交法規定董事持股總額,不得低於公司已發行股份15%以下。
一般而言,若上市櫃公司董監持股過低或設質比過高,意味經營階層利益與公司利益相對脫節,公司治理情形會更受外界關注。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