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開始存金融股的,當時看著電子股大跌,恐慌之下便打算分散投資到金融股,於是開始買進中信金(2891),隨著金融海嘯愈演愈烈,我買進中信金的價位也越來越低,當時看著中信金股價從20幾元一路滑落到7塊多,說實話內心也存在著焦慮不安,只能相信中信金是績優龍頭公司,持續買進並長期投資。
隨著中信金不斷的配股配息,我也在低點時繼續加碼,在2015年時已經存到了300張,詳細心得寫在《6年存到300張股票》一書中。長期投資下來,我開始了解金融股具有配息穩定且不容易倒閉的優點,於是不斷的買進來增加張數,2022年我持有超過2,000張金融股,並從中領到265萬元的股利。
可惜好景不常,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大降息,埋下了往日通膨的種子, 2022年俄烏戰爭不幸開打,導致美國通膨嚴重惡化,不得不採取激烈升息的手段,2022年一口氣升息17碼(1碼為0.25%);雪上加霜的是國內壽險為主的金控,都遭逢防疫保單的嚴重虧損,股價也跟著大跌一波!但是平心而論,美國升息17碼跟防疫保單虧損,都可以算是一次性的利空,反而提供低價進場的時間點。
延伸閱讀:兆豐金、合庫金、第一金...「存股3大官股」月領4萬股息安心退休!達人曝「快速各存100張秘訣」
2022年11月,我看著國泰金(2882)股價跌破40元,開發金(2883)股價將近腰斬,就進場撿便宜,我知道壽險金控的獲利呈現景氣循環,要買在獲利差(升息時),然後賣在獲利好(降息時),賺價差遠勝過放著領股利。
同樣身為金融股,但是也有不同的獲利主軸,例如壽險、銀行、證券、租賃…,也會有不同的投資策略。不同於壽險金控受到升息的傷害,銀行反而受惠升息加大的利差。2021年9月多,我預估美國即將在2022年升息,當時台企銀(2834)的股淨比僅0.7倍,便在10塊錢以下買進,然後持續加碼,到2023年的報酬率超過40%。
在台灣,金融業屬於政府高度監管的特許產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核准,就算再有錢也無法成立銀行。台灣目前的14家金控算是特許的寡佔行業,獲利與配息都相當穩定,很適合存股來產生現金流,幫你的生活開銷(退休金、房貸、生活費)買單!
從2022年起大家都認識到「通膨」的威力了,不要說早餐加一顆蛋要15元,高漲的房價更讓上班族大嘆買不起,不少人紛紛說想要直接躺平!其實經濟就是錢的流動,2023年4月全台灣的房貸餘額高達9兆4,480億元,如果用房貸利率2%計算,全體房貸族一年要繳交1,890億元的利息給銀行喔!我自己也負擔8位數的房貸,但是我每年從金融股領到將近300萬的股利,幫我繳房貸還有剩喔!
如果從現金流動的角度來看,等於是有很多辛苦的房貸族在幫我繳房貸!這樣是不公不易嗎?請記住,我沒有逼你買房子繳房貸吧!況且我省吃儉用10幾年來存金融股,股災時也要承擔大跌的心理壓力!幸好台灣的金融股有特許的護城河,更擁有強大的獲利能力。2023年我趁低點持續將金融股加碼到3,000張,在我的下半生都可從金融股每年領300萬的股利,幫我繳房貸、讓我遊山玩水…。
獲利穩定、幾乎不會倒閉的金融股,已經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資產,源源不絕的將股利貢獻給我,真的比養小孩還要孝順。資產的好處就是只要辛苦打造一次,它就會養你一輩子,還可以庇蔭子孫,富過三代喔!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每個人都可以存金融股,你也可以達到財務自由,重點是你要開始存股。「知識」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儘管金融股可以傻傻的存,但是深入了解產業與景氣循環,不僅可以幫你趨吉避凶,更讓你敢於逢低加碼,創造更高的報酬。
我存了15年的金融股,累積領回超過1,000萬的股利了,真的是很開心。這本書濃縮我30年存股經驗,相信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股海在走,知識真的要有,請你多買書、多讀書,因為「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
作者簡介_陳重銘
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碩士,現職為作家、理財講師、全職投資人。
年輕時當過5年低薪的流浪教師,只能當個「不Buy教主」,努力開源節流,並積極研究股票投資,終於改變了自己的未來。
窮人靠工作,富人靠資產,最大的差別是投資知識。身為教師的他非常明白知識的力量,因此經營免費的部落格和粉絲團,分享投資理財觀念,並將30年投資股市的經驗撰寫成書。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存了10幾年金融股,已經可以年領300萬股利,這輩子可以領 1 億回來吧!?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