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剛進入市場賺錢時,每天都在計算賺多少錢,如果1天賺1萬,1年就可以賺200多萬,那我就不用辛辛苦苦當軍官撐到20年領終身俸,可以趕快做滿10年、甚至提早賠錢退伍。
這樣過度自信的心態,持續到我22歲畢業工作那年,因為工作辛苦,想要早日脫離軍中,就到處跟親朋好友集資,滿心想著要好好賺一把,看可不可以提早結束軍旅生活。
接下來的遭遇,跟大多的市場悲劇一樣,我先是融資買股2個月賠了近50萬,為了把這筆錢凹單賺回來,開始看書試著交易選擇權,不到20天又賠了快100萬。沒衡量財務、過度借錢、開大槓桿,這就是加速走上交易絕路的標準方式。
在《交易者的超級心流訓練》(Enhancing Trader Perfor-mance)一書裡提到:「過度的風險與報酬,會造成過度的情緒體驗。」聽起來有點抽象,什麼是過度的情緒體驗呢?最直觀的說法:「曾賺過太多錢,讓你對一般的損益波動失去感覺。」
跟大家分享自身血淋淋的教訓,7年前我剛畢業的時候,因為大學時期投資有成,有數十萬的儲蓄,再加上太想脫離痛苦的菜鳥軍官生活,所以融資(槓桿2.5倍)買股,再加上一些親朋好友的積蓄,槓桿大概3倍左右。原本1個月損益的波動大概幾萬塊,突然暴增到六位數,當時好興奮,不斷幻想1個月六位數,幾年就可以準備財富自由了。
沒想到遇到市場回檔,把自己逼到接近斷頭的停損點,只好認賠殺出,損失幾十萬。
這還不是最慘的。
因為已經習慣了六位數的損益波動,所以早就對五位數的損益失去感覺,覺得六位數的賺賠,才會讓自己感覺有在投資跟交易。這時候的我,已經被過度的獲利、虧損情緒體驗沖昏頭了。
隔年,我申請了一筆接近100萬的貸款,一筆單直接投入到陌生的選擇權市場裡。這筆錢其實已經是我總資產的好幾倍了,當下卻並沒有太多感覺,直到1個月後歸零了,才發現自己整個人像被抽真空一樣的行屍走肉。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慢慢建立對錢的現實感,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重新對幾千塊的損益也會有「心痛的感覺」。
說回本篇主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會凹單?特別是用「馬丁格爾(翻倍下注)法」來凹單?因為拉高的槓桿與風險,已經給你帶來太多的情緒刺激,讓你產生賭癮,特別是幾次凹單成功後,更是使你得到強力的正增強。
你一定會納悶,要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我覺得聚焦在損益的「比例」上,會是首要的步驟。
「絕對金額」的震盪實在太刺激、太誘人,而且「慢慢」把錢賺回來,實在太痛苦了,是種折磨、凌遲的感覺,虧損的否定感與焦慮感會迫使你緊盯「絕對金額」。所以,第一步,除了要牢牢嚴守操作程序外,可以先把焦點放在損益的「比例」上,因為損益的比例跟你的技術比較有關聯。
當你的技術提升,再加上持續累積的資產,才能夠「健康地」把資產再賺回來。
前臺北市長柯文哲先生,曾在陽明大學的畢業演講提到一段話:「只有不小心而全軍覆沒,沒有不小心而大獲全勝。」他勉勵醫學院畢業生,需要透過很多的努力,才能達到每一個成功。
我認為這段話,也十分適用於交易,沒有好的心態跟能力,爆賺只是不小心的,慘賠早晚會來。「控制賠」不只是口號,更沒有一絲不小心犯錯的空間。哪怕只有幾次想爆倉的念頭,都有可能一次就畢業被抬出市場。
柯文哲先生的演講中,還有一段話也很受用:「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因為你付不出那個代價。」相信在市場裡待一陣子的人,都會對這句話有些感觸,想要取得大筆的收入,需要的絕對不是只有運氣而已,對於風險的耐受度、對自己的信心,還有付出的努力,都得比別人要多上好幾倍才行!
當你發現,自己無法執行原本的交易計畫,或是沒辦法跟手中的持股順利地告別說分手時,通常都是內心有太多的牽掛,以及損益的金額已經遠超出你的心理所能負荷。現在,你可以嘗試把損益波動造成的情緒感受,納入資金管理的交易計畫中,這能讓你更果斷地去執行交易!
賺心理能負荷的錢,就不會虧上心理無法負荷的錢。
作者簡介_李哲緯(鮪爸)
喜愛心理學的兼職交易者,諮商心理所準研究生(預計2023年9月入學)。高中畢業後開始學習投資理財,並進入心理學系就讀。22歲畢業時慘賠破百萬,再逐漸從交易市場爬起來,對交易者與投資人會遭遇到的歷程深有體會。在長達10年的心理學修練與大起大落的投資交易路上,最深的體悟就是「交易與生活一體兩面」,你在生活中的心理狀態與特質,同樣會反映在你的交易上。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在交易的路上,與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