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超馬芭樂(王仲麟)被媒體譽為最科學化的投資達人,38歲靠存股、基金、ETF等多種交易工具,運用長期實戰技術創造上億身價,至今退休十餘年。
年輕時曾任上市公司採購專員,因公司發生劇變成為「地雷股企業」,部門一夕之間僅剩三人,因此開始長達兩年的「練功」,負責集團下市流程。寫過紓困方案、處理過集團會計、去過立法院做財務報告、面對過黑道討債、寫過企業重整計畫……為了讓公司成功下市,在長達七百多個日子裡,潛心鑽研股票、金融運作機制,養成一看到投資標的就能知道問題、危機、獲利機會的頂尖基本功。
這段經歷讓他進入金融圈,短短數年成為年薪500萬、操作資金達32億的頂尖操盤手,更獨創出芭樂戰法,讓他在38歲退休,享受生活,擔任全職奶爸;後來因為孩子長大不再依賴爸爸,開始跑超馬、寫書、受邀上節目等。專長為基金、股票、長線投資、價值投資實戰、趨勢分析等。
何時該毅然離開?
無論是現金股利還是股票股利,我們已經用極嚴謹甚至超嚴苛的原則來篩選優質存股標的,也合理地期待未來能心想事成,透過現金股利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或透過股票股利增加自身資產。只要標的的存股核心價值沒有減損,我們不但會繼續持有,更會逢低買進。
但是,如果、假設、萬一,存股核心價值減損了,我們還要視而不見地抱好抱牢嗎?穩健踏實,不想把未來架構在不切實際想像的超馬芭樂,只要遇到存股標的之存股核心價值減損,例如減資或股利政策不符期待時,就會毅然離開。
拿最熟悉的中華電信來說吧,它的現金股利每年都是配發4元多,這份被動收入讓你至少維持基本開銷無虞。但是某一天,中華電信宣布今年的現金股利只發2元,你會怎麼想?你該怎麼做?雖非歸零但完全不符期待,仍繼續持有,然後開始省吃儉用?我不想這樣。簡單來說,我不想去年的被動收入可以讓我遊香港,今年只能逛鹿港。
我用2884玉山金當例子,讓你想想為什麼它已經從我的存股名單中移除。
首先我們把玉山金之前近5年的股利政策(如圖2-1-43)與殖利率計算Excel表完成,近5年的殖利率分別為8.8%、8.8%、9.8%、7.9%、7.2%,而5年平均殖利率為8.5%,數字相差不大表示相對穩定,是檔不錯的存股標的(如圖2-1-44)。所以先前我不但早就買進、持續布局,也一直持有。
事實上,我已經存了玉山金將近10年,如果沒有特殊狀況,我會一直持有下去。不過,2023年2月20日,玉山金的最新股利政策公告之後,隔天我就毅然決然地全數出脫(如圖2-1-45)。因為它的股利政策明顯不符預期,亦即存股核心價值已然大減,判斷過程如下。(編按:當時作者手中約持有200多張玉山金)
延伸閱讀:台幣定存利率哪一家銀行最高?他38歲提早退休「存這家利息多近1倍」,贏過郵局、台灣銀行
假如去年除完權息後進場買了10張玉山金,今年二月下旬得知最新股利政策為配發0.2元現金股利與0.4元股票股利,你知道不能直接把數字相加,必須先計算兩者的價值才能加總,我們就來一步一步計算。
0.2元現金股利,等於一張股票可以領到新台幣200元,10張股票就可以領到2,000元;至於0.4元股票股利,等於10張股票可以領到0.4張股ㄚ仔,因為不知道八、九月玉山金的股價會是多少,我們就以最新股利政策公告那天的市價來計算。
當天市價為大約25元,0.4張股ㄚ仔的價值約為10,000元(25 x 1,000 x 0.4),當年度存股殖利率的分子就是12,000元(現金股利的2,000 + 股票股利的10,000),分母呢?別忘記要假設最壞的可能,剛好就是在最高價28.6元買的(如圖2-1-46),一張成本為28,600元,10張的成本也就是計算殖利率的分母,便是286,000元,因此今年的存股殖利率只剩4.20%(12,000 ÷ 286,000)。
或許對其他股票而言,這樣的殖利率不算太差,但是對玉山金而言,我們長久以往的期待與經歷,不都是假設了最壞的可能,依然可以享穩定的高殖利率嗎?以前通常至少有8%、9%,再不濟也有7%以上,如今一下子掉到只剩4.20%,幾乎是攔腰對半砍。這就叫股利政策明顯不符預期,存股核心價值已然大減。
即使玉山金多年來帶給我許多美好的體驗與回憶,但它的質改變了,無論是基於何種看似合情合理、冠冕堂皇的理由,存股核心價值就是變差了。對我而言,態度就如同展元主播在播報棒球比賽時的經典口頭禪:「就像變了心的女友一樣,回不來了。」
存股不是養孩子,孩子的表現不好甚至行差踏錯,我們不會放手更不會放棄,我們期待他迷途知返,等待他浪子回頭。但是存股不同,就像是談戀愛,對方已然變心,我們又何必單戀一枝花呢?
作者簡介_超馬芭樂(王仲麟)
東海大學國貿系畢業。
擁有證券商高級業務人員證照、投信投顧業務員證照、中國理財規畫師國家第一級證照。
曾任職大穎集團財務部、國票金控研究部、國票金控自營部。
投信投顧公會、企管顧問公司與多家銀行約聘講師。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社《高穩定,超獲利:超馬芭樂帶你一舉攻破定存、個股、ETF、基金》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