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起風了」。這是一句最近常常聽到的網路用語,比喻發生事情了,或是事情的發展改變了,起源於三國時代諸葛亮「借東風」的典故。因此,我今天也要來趕一下流行:「台北股市起風啦~」,只不過這次借東風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自營商。
自營商也來借東風
說到自營商,我們知道它就是綜合券商下的一個部門,另外兩個部門分別是經紀部以及承銷部。而自營部的主要功能就是「造市」,因為自營商的交易不用負擔手續費,因此交易成本比較低,所以被賦與市場造市的重責大任,講得比較明白一點,自營商就是負責低接高出,短線進出的工作啦!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自營商今天買、明天賣,或是今天賣、明天買的買賣超數據。
除權息前卡位,除息後出脫
不過,這個短線進出的策略,在每年的這個時間點,就會出現例外。到底是什麼時間點呢?就是除權息的季節。
台北股市每年從五月份開始,就有陸陸續續地個股,要準備除權息,當然也有少部份的個股在五月份之前就除權息,但大致上來說,除權息的高峰會落在七、八月,也就是股東會召開後的一個月。
根據我的研究,每年的除權息行情,都可以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董事會決定配發多少股利之後,第二階段是除權息之前,第三階段是除權息之後的填權息走勢。
以往自營商大多會在第二階段進場,尤其是在除權息之前的一週左右進場,之後在除權息後的一至三天,把手中的持股賣出,賺短線的價差。這樣的做法雖然未必會100%賺到填權息,但是卻賺到了周轉率,因為與其在那裡枯等填息,還不如短進短出,多做幾檔。
2022年的陽明(2609)就是最好的範例。圖一中可以發現自營商在除息前一週買進,除息後趁股價拉高出脫,大賺一票。
圖一、陽明還原日K線圖
資料來源:XQ
自營商買超金融股50%以上
但是今年自營商決定把這樣的手法升級,以往只在七、八月會看到的自營商短波段操作,今年從五月份就開始,因為不少個股在六月份就進行除息,例如聯發科(2454)。自營商提早進場,也有另一個好處是,如果除權息之前,股價就已經推高,自營商也不一定要等到除息了。
根據統計資料,自營商從5/16就開始在集中市場展開連續的佈局,到截稿日(5/24)為止,連續買超了7天,合計買超金額是565.77億,而外資在同一個期間則是買超了963.38億,如果自營商繼續買,外資漲多調節,搞不好自營商會跟外資黃金交叉唷!
那麼這7天自營商到底買了什麼呢?請看附表一。
表一、自營商買超排行(5/16~5/24)
資料來源:XQ
附表一是自營商5/16~5/24的買超排行,從上表一中意外發現,自營商買了不少金融股。前20名之中,有12檔是金融股,比例超過一半。難道自營商也要做存股嗎?當然不是,我判斷的主因是金融股在財報以及配息低的利空出盡,導致股價呈現相對低檔的安全。
延伸閱讀:他存股1萬張中信金,花股息遊山玩水,高點賣掉賺幾千萬價差...跟著有錢人學「不死抱存股術」
趁美債違約議題分批承接金融股
可是,附表一中的不少金融股,股價都已經漲一段時間,我們還可以買進嗎?我個人認為最近市場上熱烈討論的「美債違約」,可能是一個讓我們逢低承接的好時機,因為依照過去的經驗,國會議員一定會在這個議題上大作文章,尤其是在大選之前,此時不作作秀更待何時呢?
所以在正式協商成功之前,負面消息一定會滿天飛,但是調高舉債上限這一件事,最後還是會達成協議,因為就像Fed主席鮑爾所說,我們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去應付美債違約所造成的結果。
所以針對一些殖利率較高,而且又是自營商本波積極在做買超的金融股,大家不妨留意一下。我簡單整理如下,請大家參考,祝大家操作順利。
表二、3檔自營商積極買超的金融股
股票代號 | 股票名稱 | 2022 現金股利(元) |
2022 股票股利(元) |
2022 股利合計(元) |
2022 現金股利殖利率(%) |
---|---|---|---|---|---|
2891 | 中信金 | 1.0 | 0.0 | 1.0 | 4.08 |
5876 | 上海商銀 | 1.8 | 0.0 | 1.8 | 3.84 |
2886 | 兆豐金 | 1.2 | 0.1 | 1.3 | 3.45 |
資料來源:籌碼K線
圖二、中信金日K線
資料來源:XQ
圖三、兆豐金日K線
資料來源:XQ
圖四、上海商銀日K線
資料來源:XQ
作者簡介_陳唯泰
從事金融證券業超過17年,合格證券分析師,現任仲英財富投資長、CMoney全曜財經顧問、財經主筆,並且是證基會以及中正社區大學講師,今周刊、Yahoo理財專欄、商周財富網特約作者。
投資心法首重總體經濟的多空循環,並結合基本面選股與技術面操作;認為「擇機入市」才是股市投資的獲利法門。目前有2本著作:「相信我,你的錢賺不完」、「台股股民曆」。
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作者的投資文章,歡迎參觀:
部落格:老摸與蛙董的面面
粉絲專頁:跟著我擇機入市
Telegram 頻道:跟著我擇機入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