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台泥到現在的台積電,集團企業一直是台灣資本市場的主角。
雖然,從集團市值排行榜的前30名來看,前後10年集團排名變化似乎不大;
但是,30名後的集團排名變化相對激烈,10年來多了不少新面孔。
改變台灣集團板塊挪移的,短期自然是因為3年疫情、國際情勢等大勢所趨,時間拉長來看,一定少不了集團操盤手的經營管理和深謀遠慮。
檢視台灣集團企業10年間的成長動能,看懂贏家運籌,也釐清趨勢所向。
10年時間,能夠造就怎麼樣的江山格局?有人透過前瞻布局乘勢而起,有人透過大膽併購擴張版圖,也有人在看似受限的產業中打造突圍艦隊,又或開創全新商業模式。本刊進行《2023集團市值50強大調查》,分析2013年以來的10年市值變化,帶你看懂台灣資本市場領軍人物的拚戰籌謀與未來大計。
2023年集團50強中,台積電集團毫不意外地以14.2兆元市值穩居龍頭,這個金額,近乎是排名第2到第14名集團的市值總額,也是排序第2、台塑集團市值2.9兆元的近5倍。
▲點擊圖片放大
霸主台積電
市值成長金額超過49家集團總和
從當下的市值來看,已能凸顯台積電的絕對霸主地位,而若觀察十年來的消長變化,會對護國神山一尊獨大的程度更加有感。
首先,回顧10年前,台積電的市值僅僅超越台塑集團20%,兩者差距5千億元;但10年下來,台積電集團市值猛增434%、增加總額達11.6兆元,而台塑集團僅能增長34%,這樣的增幅比率,用「台積電的零頭」來形容並不為過。
再者,10年增加11.6兆元是什麼概念?綜觀當前台股50大集團,台積電之外的49家,10年來的市值增加總額也僅有10.3兆元,比台積電一家的成長金額還少1.3兆元;而過去10年台股市值總計增加了27.8兆元,台積電集團就占去其中將近42%。這些現象,固然反映了護國神山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地位,但不可否認,也凸顯了台股資源過度集中的畸形。
中美對峙
半導體、電子代工兩樣情
值得注意的是,護國神山10年來增加的11.6兆元市值當中,有7.6兆元是在2018年後、也就是最近5年的貢獻。以時間點來看,這1年,對台積電乃至於整個台灣半導體產業來說,也出現了兩個重要轉折。
首先,2018年6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正式退休,劉德音接下董事長大位,魏哲家執總裁帥印;世代交替5年下來,無論從市值或營運實績、技術地位來看,劉、魏「雙首長」的表現值得給予肯定。
同樣也在兩人上位的2018年,美中之間開始掀起貿易戰、科技戰、霸權戰。「台積電將成兵家必爭之地!」張忠謀在2019年說出的這句話,為世局的巨變寫下註腳,當半導體成為大國對峙的重要戰略資源,台積電的市值猛增,必然也包含了全球地緣政治走入新局的因素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