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買進股票後就等著它上漲,習慣往上賣或有賺才賣;一旦賠錢,我們就繼續觀望,甚至索性去做別的事來轉移注意力,眼不見為淨,或以為過一會兒回來,情況就會好轉。
後悔+期待=一連串錯誤
一位朋友回想起他股票套牢的過程。他說:「一買就賺了一些,等大幅加碼後,股價卻下跌。有時急跌幾元,我很緊張;接下來又反彈一元,我又放心了。突然市場或手上的股票傳出大利空,股價應聲大跌。只要跌幅超過兩成,因為不賣了,所以就不看它的股價;不看之後就完了。」
除了成本觀念作祟,在跌勢中,我們不賣股票的理由,常是因為我們往好的方向想,比如說想到這家公司現金殖利率有多高、每股淨值遠高於市價、擁有價值不菲的土地、今年以來每股已賺了多少元……。然而,這些事全世界都早就知道。
此外,我們該賣而不賣的理由,還包括我們認為政府會護盤,或告訴自己「不缺錢」、「要做長線」、「等跌更低再加碼攤平」、「雖然有人賣,但也有人買」,以及我們想等跌勢更確立再賣,或想等股價反彈上來再賣。
市場的變化太快,投資人的反應太慢
有時,指數突然暴跌600點並跌破60日線,很多人都在問,「有什麼消息?」但跌都跌了,要如何因應才重要。
因大家對原先的多頭行情依然戀戀難捨,隨後反彈時,大家的精神為之一振,雖然反彈的幅度連跌幅的一半都不到,指數站不回(穩)60日線,大家又開始一片看好之聲,但股價總是又破底。
奇怪的是,在行情醞釀止跌回升的關鍵點,當盤中略有起色,我愈是期待「如果能這樣收盤該有多好」,結果殺盤的機率愈高。
我想,我當時的期待正反映了潛意識中的恐懼,而且,自己的期待和恐懼也正是一般投資大眾的期待和恐懼;然而,來自大咖的賣壓卻總是傾巢而出,硬生生澆熄了多頭反撲的氣焰,讓大家「一致的期望」化為「一致的失望」。
對我而言,股票下跌的過程就是一段段後悔的歷程。我責怪自己怎麼會鬼迷心竅買進這些賠錢貨,責怪這些公司為什麼不護盤,責怪那些還在倒股票的法人「太超過」,更自責先前為什麼一再錯過逃命的機會?我並沒有減碼,以致情況愈來愈惡化。股價跌愈深,我愈難抉擇,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
有一次,我向一位前輩訴苦,他劈頭就說,「股票又不是你的情人,幹麼緊抱不放?」這番話乍聽之下非常刺耳,卻十分受用。
的確,雖然我不能改變外在環境,但我可以逃啊,又沒人規定一定要做多;我也不必再後悔先前有高價為什麼不賣或甚至還去追高,那是因為當時的市場氣氛讓我心思偏多,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麼做,現在我只須盡快做調整。
被套,然後等著解套?
我慢慢體會到,長線操作者的最大迷思是「買對了何必要賣」,但即使是競爭力獨步全球的台積電,從天價688元到跌破450元只花5個多月;而短中線操作者的最大迷思是「逢反彈減碼」,卻往往等不到像樣的反彈,股價又急跌。空頭時,不管是長線或短中線操作者,最大的感慨都是「沒想到會跌這麼急、這麼深」。
有的人當持股持續大跌幾天後急著問人家,「如果要做頭,是否會再彈,會不反彈一直跌嗎?」但天曉得!受夠了空頭市場的折磨,我學習改變自己的心態,從以前側重於進攻,嘗試快速回防。
在看出不對勁時,我一改從前「再等一下」的習性,不再等股價反彈到某個價位再賣,因為即使反彈到那個價位,還會再等更高價,而是強迫自己在看空時,在當時的價位先賣一部分。
雖然,我也會在心目中理想的反彈價位掛出一部分,不過會存有「這很可能賣不掉」的心理準備,以免一廂情願。
比如說,股價剛跌破重要支撐,如果我在第一時間來不及減碼,我不會等股價彈回支撐附近再賣,我先在目前的價位賣一些,然後在剛跌破支撐的下一檔再掛出一些。
因為股價不一定能彈回支撐,所以我在該支撐的下一檔所掛出的股票,占我持有該股票的比率不會太高,以便手上有多餘的股票可以視情況機動地減碼。
根據我的觀察,股價跌破重要支撐後,由於很多人都準備在股價彈回支撐時賣股票,所以有時眼看股價就快彈回原來的支撐,卻在這之前的幾檔就舉步維艱,這時,我也會考慮把掛著等的股票改價出脫。
以前跌幅7%時,我最不習慣在跌停價殺股票,後來卻正好相反。由於我看盤時要兼顧很多資訊,不可能隨時注意到每支持股每一個股價的跳動,但是當某支持股出現跌停板的符號時,卻強烈吸引我的視線,也最能讓我下決心出脫,尤其當該股剛開始大跌而且領先其他股票跌停時。
「再等一下」是兵家大忌
即使行情跌得再凶,也不曾像民國77年證所稅事件時,想賣也賣不掉。我做不到股市崩於前仍面不改色,但我盡人事。
就算在民國93年總統選舉揭曉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市重挫,當時我滿手股票,但並沒有放棄,我在開盤前先用跌停價掛出一些股票,開盤後還是有一部分成交,我用回收的資金轉進那些在跌停板附近有強力接手的股票,雖然少賠的金額聊勝於無,卻激發了我的鬥志。
我體會到,重要的是我們在比賽時的態度。當行情跌跌不休,如果我們只是坐困愁城,也跌掉了對自己的信心。因此,我訓練自己,即使心情很差,也要打起精神,做一些賣出或換股的動作,讓自己覺得並非毫無招架之力;但這些交易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合理地評估。動起來後,不僅腦筋愈用愈靈光,那種腎上腺素激增的快感,比起多頭行情時不遑多讓,鼓舞我拾回再戰的勇氣。
萬事起頭難 有一就有二
跌勢時能賣一張是一張,先起個頭賣出一些,自然而然會產生一股賣股的「拉力」,然後一筆接著一筆,愈賣愈順手;而且,在全神貫注思考要怎麼做之際,就沒時間後悔或胡思亂想了。
我發現在股市,最令人焦躁的不是「已經賠多少」,而是「還要賠多少」;最怕的不是殺跌停,而是股票跌不停。如果沒有認賠,錯誤的感覺會如影隨形纏著我;但如果明顯減碼,一想到「明天再大跌,也會少賠很多」,我如釋重負。
從「捨不得賣股票」到「知道要賣股票」只是一個開頭,更難的是如何在跌勢初期就大賣股票。在功力未臻成熟前,退而求其次,我們可以採取分批出貨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下決定。
如果減碼後股價漲上來,我們還有股票;如果減碼後股價持續向下,我們還有資金。何況,如果大盤沒想像中差,我們賣掉手中的持股後,還可以伺機轉入更強勢的股票。
每次大跌,當我分批出貨,我會注意「還持有多少股票」,但更在意「已抽回多少資金」,把以往「已賠了多少錢」的思惟,變成比較正面的「少賠了多少錢」。
抽回了大約七、八成的資金,我的心思不再一面倒地期盼股票上漲,因為如果指數又持續下跌一成,我的整體資金縮水很可能不會超過5%,等於賺到了指數。
我覺得人的心理很奇怪,和大盤的走勢相比,我在跌勢中少賠很多錢時的心情,甚至比在漲勢中少賺很多錢時好很多。
作者簡介_陳進郎
從民國76年底開始投入股市,78年底退伍後進入投資公司,82年升任投資公司總經理,93年底離職,把公司5000萬元資本變成10億,12年獲利19倍。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股市大贏家II(10年暢銷增修版):贏在修正不在預測》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