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借券,許多投資人馬上會跟「放空」畫上等號,更甚者可能認定借券就是打壓股市,但你知道,借券也有增加資金投入台股的可能性嗎?
關於借券常見的三大迷思,本文將一一說明。
在討論關於借券的迷思前,首先要搞懂借券的基本概念,所謂的借券就是有價證券的借貸行為,指「出借人」將有價證券借給「借券人」,以賺取借券費收益。
如果你是一位習慣中長期持有股票的股東,透過借券,可以收取借券費,如此一來,就算不賣股票也能有收入。
關於借券,投資人常有的三大迷思包括:以為借券就等於借券賣出、認定借券就是打壓股市,及以為借券是外資的專利。
第一、借券不等於借券賣出
投資人對借券最常見的迷思,就是把借券與融券混淆,融券交易僅供賣出,且在融券的同時就要賣出,但借券的用途較廣,除了可以提供賣出以外,還能用來履約、還券等。
而借券人借券的目的除了放空外,還有避險、套利等策略性交易的功能,因此投資人借入證券不一定馬上會在證券市場賣出,借券成交也不等於借券放空。
不過,如果以證交所統計至2022年7月21日的數據來看,整體市場借券餘額為1兆116億元,其中5262億為借券賣出餘額,佔52%,融資性借券餘額為3527億,佔35%,借入的庫存餘額為1327億,佔13%。可見,有過半借券還是被用在借券賣出上,也因此投資人容易有誤解,以為借券就等於借券賣出。
也因為有這樣的誤解,每當個股借券成交數量較大時,投資人就會視其為市場未來的賣壓,以致做出錯誤的判斷。建議投資人在參考借券成交資訊時,應一併對照觀察借券賣出餘額增加情形,因為借券除了賣出外,還有其他用途,像是借新券還舊券也是其中一個用法。
在此情況下,當某檔個股借券成交過大時,其借券賣出餘額卻不一定會大幅增加,若只單方面參考借券成交資訊,反而會誤解資訊內容。
第二、借券不等於打壓股市
第二個常見迷思其實與第一個迷思有不小的關係,因為投資人誤解借券就等於借券賣出,因此認定這是個打壓股市的工具。
事實上,在借券的用途中有一種叫做融資性借券,可以說是除了借券賣出外的第二大主要功能。
融資性借券簡單來說,就是外資出借人透過證交所借券交易平台的議借交易,以台股作為擔保品,在海外借入資金,外資投資銀行透過融資性借券,可降低其資金成本年利率約0.5%至1%、進而增加財務槓桿及買進動能,外資藉此取得的資金也有可能投入台股,在此情況下,反而成為台股的活水。
第三、借券不是外資的專利
事實上,借券並不是外資的專利,一般投資人也可以借券。
借券主要分為兩套系統,一是證交所的借券系統,此系統出借人與借券人僅限法人或基金;而一般投資人如果要借券,就要找證券商或證金證券借貸系統。
用更簡單的方式去了解這兩套系統,可以把它想成是量販跟零售的概念,對於借券需求量可能較大的法人,就透過證交所借券,需求量較小的一般投資人就直接找證券商。
不過,在實務上來說,因為一般投資人既可以借券也可以融券,且不管是借券或融券的張數可能不會太多,加上一般投資人借券的目的多為借券賣出,因此券商會建議直接採用融券的方式進行。
長年下來有機發展的結果就是,目前市場上有使用借券的一般投資人僅85位、金額大約10億元,也因此讓許多人誤以為,借券是外資的專利。
借券對股價波動影響不大 反有助提升市場效率
證交所曾委託政大教授李志宏針對「證券借貸相關制度對集中市場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借券賣出對股價的波動性影響不大,且有利將負面訊息反應在股價上,有助提升市場效率。
此外,台灣借券制度與國外相較還有「總量管制」與「資訊透明化」兩大優點。
在總量管制的部分,國外市場對融券及借券賣出大多無上限限制,以美國為例,在發生遊戲驛站(GameStop)暴漲又狂跌的戲劇性走勢時,其股票放空比例曾高達流通在外股數的140%,造成市場混亂,但台灣對放空交易採取總量管制,一方面可增加市場流動性,一方面也能顧及市場穩定。
台灣借券系統兩大優點:總量管制、資訊透明化
台灣在借券上的總量管制,主要有兩重點:第一、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不得超過該種有價證券最近30個營業日日平均成交量之30%(採盤中即時控管);第二、借券賣出餘額不得超過該種有價證券上市(櫃)股份或受益權單位數的10%。
而在資訊透明化的部分,國外證券借貸多在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整體市場證券借貸成交、餘額資訊、借券賣出數量多寡皆無法及時掌握,以美國為例,個股的借券賣出餘額每半個月才公布一次。
但在台灣,投資人可以在證交所市況報導網站即時查詢個股借券賣出限額的使用情形,每天盤後就可在交易所網站查詢個股當日借券交易成交數量及費率、當日借券賣出數量,及次一營業日借券賣出限額等資訊。
投資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透過借券交易,中長期投資人可賺取豐碩的出借收入、強化整體投資報酬,對中介機構,像是:證券商、保管銀行等來說,也賺取了借貸服務費收入,借券對流通證券、活絡經濟也有一定助益,若能破解迷思,投資人對市場的資訊解讀將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