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今(8)日在年度股東會,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回答國內外股東的許多問題,從股價下跌、股利配發、國外人才招募、未來供電疑慮到美日建廠挑戰等等不一而足,幾乎是讓股東「問到飽」。
在美國及日本建廠部分,劉德音回應了兩國人才招募上的挑戰,以及需要投入的學習時間,並強調當前問題不影響美國建廠的時程,也不影響台積電已宣示達到毛利率53%的長期目標。
他還不點名反駁了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之前的言論,表示美國從國會到半導體業界,多數意見是美國若想重振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榮景,就不可能獨厚美國業者,反而需要開放全球業者到美國競爭。
「本來嘛,在新的地方建廠,要有學習曲線」
「很多報章雜誌的報導,其實不見得都對,很多也是錯誤的!」
在回答一位股東提問有媒體報導,美國建廠成本飆高時,劉德音先給了上面這句話。
他說明,美國建廠成本確實高於預期,徵人難度也高於台灣,但並非無法應付,且目前有達到希望招募的人數。
「本來嘛,在一個新的地方建廠,要有學習曲線。台積電在這個新的地方,也花了很多精力學習。這些地方長期建廠的數量沒有台灣高,所以供應鏈沒有台灣那麼完整,但相信我們去了之後,像英特爾、三星去了以後,供應鏈就會有競爭力。」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北邊的新建晶圓廠工地空拍。
張忠謀:美國設廠成本高50%!
現年90歲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年4月在一場華府智庫的podcast訪談就直言,美國想擴大本土半導體生產,但既沒製造人才、成本又高,若執意這樣做將是「非常浪費、超昂貴的作法,會白忙一場」。
他指出,台積電在奧勒岡州成立25年的八吋晶圓廠,就有25年的數據足以證明,美國想要擴大國產半導體生產不切實際,因為製造同樣產品,美國的成本「比在台灣生產高出50%!」
日本經濟新聞2月曾報導,台積電亞利桑納州建廠進度延後了3~6個月,原因是美國勞動力短缺、美國本土疫情變化,加上需要申請多種建築執照的流程繁瑣。
劉德音:希望全世界認為 台積電是世界的台積電
劉德音今天也指出,海外建廠主要是配合客戶需求,在海外設廠能得到更多客戶的長期信任,尤其是在地緣政治中。
「我認為,長期信任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且目的(也)在全世界人才的吸引。藉由這個布局,讓台積電真正成為全世界人才匯集的地方。」
他在回答另一位股東提問時也提到,希望台積電有能力吸收全世界的人才,因為在快速成長後,台積必須要攜手全世界的人才,「希望全世界會認為,台積電是世界的台積電,創造世界的創新」。
「日本半導體人才不多,但科技人才不少」
在日本建廠方面,劉德音在回答一位日籍股東提問時表示,日本半導體人才確實不多,因為當地半導體工廠較少,但日本「科技人才並不少,所以能參加半導體產業的人很多」。
他說明,台積電在九州熊本建廠,是配合日本客戶SONY及汽車零件大廠電裝(DENSO)的需求,也是要訓練日本的半導體人才。台積「將送一些日本有經驗的半導體人才,到台灣與我們的夥伴一起學習,這是我們正在做的」。
要復興美國半導體 靠美國自己半導體公司「是行不通的」
有股東問到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仍卡在國會,以及其通過後對台積電的助益,劉德音回應,有少數業者認為華府應該只補助美國企業,但根據台積電與美國半導體產業組織的長期溝通,「他們也不認為,要讓美國半導體復興,能靠美國自己的半導體公司,這是行不通的」。
「絕大部分的業界(人士),包括國會的人,都認為必須要開放全世界半導體公司在美國的競爭。」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去年12月在加州一場產業論壇上表示,美國投資本土半導體業者的金額,應該要大於給予台積電、三星這些亞洲業者,因為本土企業才能讓美國有更大的智慧財產控制權。
他說:「你想要擁有IP、研發及隨之而來的稅金,還是你寧願看著這些東西回流亞洲?」
去年12月基辛格也在華府Economic Club一場論壇中直言,從全球供應鏈再平衡的角度來看,台積電下個晶圓廠落腳美國比落腳亞洲更好,因為全球半導體製程過於集中亞洲,特別是集中在南韓三星電子及台積電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