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權指數都跌破17000點,差不多可以進場了吧!?巴菲特不是說過,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難講喔,烏俄戰爭還在打,通膨越來越高,央行會一直升息,華爾街名言不是說,掉下來的刀子不要接?」
投資群組中,大家為了現在到底該不該進場互相抬槓,還把股神和操盤手的名言拿出來PK,可是也沒有定論,顯示不確定因素多,盤勢判斷不易,操作難度高。
事實上,每個投資者的條件不盡相同,適合的交易策略也不會一樣,就像牛會吃草、老虎吃肉是天性,如果硬要拿草餵老虎,肉片給牛,這些動物大概就餓昏了,交易策略不同,並不適合做比較。
因此,爭辯並沒有意義,搞清楚自己擅長和適合的交易策略後,要不要進場的答案,自然浮現。
交易策略可以分成不同種類,從價格可區分為「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由於市場上做多者眾,因此從多方角度說明,空方可以反向看待,說明如下。
左側交易:逆勢策略,也就是下跌時買進,上漲時賣出
如附圖一左邊,股價由高點到最低點再到高點,此一波動過程中,投資人自最低點的左側就開始買進,俗稱「抄底」。
如附圖一右邊,股價由低點到最高點再到低點,此一波動過程中,投資人自最高點的左側就開始賣出,俗稱「摸頭」。
右側交易:順勢策略,也就是上漲時買進,下跌時賣出
如附圖二左邊,股價由高點到最低點再到高點,此一波動過程中,投資人自最低點的右側才開始買進,講求「漲勢確立」。
如附圖二右邊,股價由低點到最高點再到低點,此一波動過程中,投資人自最高點的右側才開始賣出,講求「跌勢確立」。
一般而言,著重「左側交易」的人,在下跌的行情中,怕錯過低點就會開始進場;而著重「右側交易」的人,寧可錯過低點,等待設定的上升訊號出現才進場。
「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並沒有對錯,只是投資邏輯不同,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應用得當,操作會順利許多;反之,如果應用不當,很容易兩面挨耳光!
以下從兩種策略的特性,說明其可能獲利、可能風險、適用對象、因應方式。
【左側交易】
以先跌後漲盤勢為例,理想的狀況是,進場後盤勢跌幅逐漸縮小,等止跌回升就進入獲利
例如2020年初疫情爆發,全球金融市場急挫,附圖三為台灣加權指數月K線圖,如最右邊第4點被殺到8523點,左側交易者進場會先套,隨後各國政府央行大力做多,股市強彈,台股四個月就突破年初高點。
值得留意的是,下波主流股或指標股,常常在大盤還在測試支撐中率先走強,2020年初的熊市中,生技醫療產業的口罩股脫穎而出,後續帶動疫苗、新藥、檢測等族群飆升,投資人應該記憶猶深。
不過,左側交易常見的問題在於買進後超跌,此時,大戶如退休基金或保險機構可以持續加碼,一般人沒幾天資金就已用盡,萬一遇到大空頭,會套的又深又久。
最左方1號處的綠色框框處,金融市場先被次貸風暴襲擊,再遭受金融海嘯轟炸,台股由2007年的9859點,跌到2008年底的3955點,跌幅59.88%,一般散戶唯有耐心的定期(不)定額建立部位,最好是ETF或基金,才能應付這個情境。
可能獲利:視標的而定,一般較大
可能風險:視標的而定,一般較大
常用對象:大型法人、定期(不)定額的散戶
因應方式:尋找下波指標股、分批承接ETF
【右側交易】
以先跌後漲行情為例,漲勢確立後進場,大盤已經漲一段,買的較高,但減少等待和太早進場的風險
例如附圖三台灣加權指數月K線圖,第2點為2011年浮現的歐債危機,該段約10個月時間,最大跌幅為28.32%,雖沒有第1點深,但是指數在站穩年線發動下一次攻勢,已是2012年年底。
第3點為2015年上半年,環境和今年類似,乃上一次QE(寬鬆貨幣措施)之後,美國聯準會(FED)重新啟動升息循環造成的恐慌賣壓,最深跌幅有28.07%,指數再次站穩年線發動攻勢,是2016年底。
「買的早,不如買的巧」,對習慣短線或波段操作的業內實戶或散戶來說,從事右側交易,有底部已然確立,主流股明顯走強,資金可以有效運用,沒有買錯風險的優點。
然而,右側交易常見的問題就是,當確定牛市已然啟動後進場,指標股常常漲了幾成必須追價,此時進場常會追高,使用各種分析尋找切入的時點,判斷強勢股有沒有上漲的空間,轉進輪漲股、直接單筆買進ETF賺取波段利潤,也是可行之道。
可能獲利:視標的而定,一般較小
可能風險:視標的而定,一般較小
常用對象:短線、波段操作的業內與散戶
因應方式:追主流股、轉進輪漲股、單筆買ETF
清楚了「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的差異,「現在到底要不要進場」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清楚,左側交易者現在可進場,但要慎選個股或乾脆定期(不)定額買進ETF;右側交易者,稍安勿躁持股不用太高,至少等到指數站上並且守穩年線,再積極操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