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徐世鑫(棒喬飛)五專畢業後曾到機車行應徵學徒被拒絕,參加政府職訓課程後獲得無線基地台測試人員工作,而後轉職到台北市光華商場擔任電腦工程師,並陸續任職於上市公司台達電子、技嘉科技、仁寶電腦。
初期採取股票價差操作一無所獲,2009年開始訂下計畫,與女友合力認真存股。2011年存到430萬元,年領30萬元股利。2018年買屋自住,隔年實現年領百萬股利目標。
2020年45歲時正式離開職場。2021年出書時曾透露,手邊存股台積電大約45張,持股成本平均約339元,共投入超過1500多萬元。
最近有人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積電從680元跌下來的過程,我沒有在某個時間點,比如620元或是600元的時候停損,然後在接下來的580元或是560元的時候再買回來,這樣不就可以保有原來股票數量,戶頭有可以多賺一筆錢嗎?
以心理層面來說,這種買低賣高的能力我個人經過長久的社會實驗之後,發現我個人根本沒有這個預測的能力。
我們事後看覺得當初應該640元賣掉台積電然後560元買回來,這樣一張憑空賺8萬不好嗎?可是通常實際操作都是賣了就漲,買了就跌。所以這種預測未來股價的能力我個人的經驗是通常賠錢收場,所以我現在已經不太這樣操作了。
以執行面來說,下跌的過程跌超過自己的預設值就賣出,這樣的動作應該可以稱作「停損」。需要作停損的原因,通常是把資金拿回來以免虧損不斷擴大侵蝕自己的本金。
什麼時候需要作停損?我個人的認知就是「需要拿回本金的時候」。
聽起來很廢話,但是道理就在,「你為什麼需要拿回本金」?
我家人朋友之前做法拍屋投資的時候,因為資金很少,所以只要標到了一間房子,通常需要想辦法快速賣出實現獲利,拿回資金之後找下個標的,這樣本金才不會卡在房子卡太久而喪失獲利機會。
法拍屋從得標、過戶、整理、出售、成交,這過程好歹也要三個月,而一年只有12個月,這樣算起來順利的話一年只能操作四次。要是某一間房子拖太久無法賣出,那今年獲利的機會就大幅減少。
而每間房子也不是都很好賣,有時候自己覺得很棒的房子結果市場反應不佳都沒有人來看,好不容易有人來看有出價,就算小賠也趕緊賣出把本金拿回來,這就是停損拿回本金的道理。趕緊把本金拿回來,投資下個標的。
換做股市也是一樣。當你認為台積電未來前景看好,買進之後結果一直跌。不是台積電不好,而是市場下跌有太多原因。這時候你趕緊停損把本金拿回來,然後改投資covid-19快篩試劑的廠商,那這樣操作或許就合理。把資金拿回來,改投資下個標的,以免資金卡在台積電變成dead money,喪失投資機會。
而我個人投資台積電為什麼不停損?
因為我認為我建立的是一個系統,我專注的是如何穩定這個系統的運作,而不需要拿回本金。
一樣以法拍屋作為例子,當我在法拍屋市場買入一間公寓,我將公寓改裝成套房出租,將租金收益拿來繳房貸,然後再將房子上漲的帳面價值增貸出來,在投資下一間法拍屋,再改裝成套房出租。房價上漲的時候就將價格增貸出來,在房價下跌的時候就想辦法讓金流可以繳交房貸支出,以免房貸繳不出來然後被法拍。這樣運作到最後,通通將房子賣掉,賺到房價的漲幅。
所以投資法拍屋,可以是買進一間,有漲就賣掉,拿回資金,再找下個標的。也可以買進一間之後長期投資,出租拿房租收入以房客養房,然後再以房價漲幅買房,最後長期累積到一定房屋數量以及房價漲幅之後,一次獲利出場。這兩種方式投資都能賺到錢,可是有沒有發現,一個是要注意停損和獲利,選擇標的,進出場的時間等等。而另一種專注的是在房租市場的敏銳度,銀行金流運作的規則。
所以回到最初這個問題,我不停損台積電,是因為我選擇用系統方式長期投資台積電,期望未來某個間點可以讓我獲利出場。我專注的是金流的運作,台積電公司營運狀態的掌握。市場下跌停損拿回資金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不知道我拿回這個本金我該去投資什麼。我不會也找不到,因為那種股票投資方式不是我在行的方式。
我在2018年被動元件之亂的時候,買低賣高作價差,賺了60萬。那時候好像是以本金200萬去運作。可是如果機會再來一次,我有辦法拿2000萬去賺到600萬嗎?或是每年要怎樣投資可以賺到上百萬的獲利?
賺小錢可以買低賣高玩一玩,可是本金越來越多的時候,要如何投資消化這麼多錢呢?以前的方法還有辦法一樣操作嗎?
有沒有什麼方法資金少的時候可以運作,資金放大10倍、甚至100倍的時候也可以用一樣方法操作呢?
當我的朋友還在想怎樣買低賣高一次賺個5萬的時候,我在想的是我要如何讓我的系統自動運作,未來某個時間點可以讓我賺進1千萬、3千萬、5千萬...目標不同,想法就會不同,做法也就自然不同了。
作者簡介_傻多棒喬飛
喬飛,1975年生。畢業後到機車行應徵黑手學徒,到進入科技業變成電子業的工程師。 2011年到大陸工廠常駐,利用閒暇時間研究投資理財的方法。因緣際會接受SMART雜誌的專訪邀約,夢想街57號節目也用我的故事進行了相關討論。在45歲的時候財務自由離開職場。這些經歷讓我瞭解到自己的人生也有無限的可能。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