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330)近期變成外資提款機,連續賣超讓股價在週二(4/12)下探至552元的近半年低點,不過週三(4/13)開盤便展開反攻開高走高,股價最高來到576元,終場收在573元、漲幅2.87%。
周四(4/14)台積電將召開法說會,投資人最關注的還是台積電基本面、今年是否能擺脫外資超賣、脫離「死錢命運」?股價能不能回到從前榮景?
台積電明召開法說會 投資人能期待什麼驚喜?
明天就是台積電的法說會了,市場關注後續動態對未來半導體市場景氣展望,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接受非凡電視專訪時認為,「護國神山」台積電在Q2指引上預估環比(本期統計數據與上期比較)會增加3%左右,毛利率則有機會上升到55%以上。
若以今明兩年成長性來看,台積電全年營收應該不會有變動,雖然訂單有些微調整,但伺服器、電動車、工業用相關需求仍相當強勁,反倒是PC、TV、手機需求相對轉弱,陸行之認為,台積電全年大致會有25%~30%的成長,基本支出約400億美元左右,預計明天即將到來的法說會上,陸行之認為台積電應該不會釋出太大驚喜。
不斷建廠擴產卻又被外資賣超 台積電能擺脫「死錢命運」?
台積電製程目前已到5奈米以下,不過外界擔憂的是,台積電近年不斷在各國建廠、擴產,在資本支出大增情形下,有可能會失去「摩爾定律」長期以來的成本優勢,未來毛利率低於50%恐怕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外資近期連續賣超台積電,今(2022)年究竟能否擺脫「死錢命運」?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指的是積體電路所能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此定律最初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約每2年電晶體就會增加1倍;而現今普遍參照的「18個月」,則是由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他認為每18個月晶片效能就會提高1倍。
陸行之分析,台積電5奈米以下的投資會持續下去,尤其研發更貴的3奈米確實會影響到毛利率,不過台積電去(2021)年已經調升價格,因此今年平均毛利率可望來到55%。
但是為何外資仍賣超台積電?陸行之解釋,首先受到全球股市近期表現不佳,想避險贖回ETF的投資人變多,偏偏台積電是很多ETF的成分股,所以連帶會受到影響。
其次,通膨升息的因素,讓許多持有台積電的保險業者,會參酌其股利、股息配比,假設比例低於利息,投資台積電的吸引力就會降低。不過陸行之認為,這些現象都是短期的,只待基本面疑慮消除後,不斷朝先進製程持續投入,永遠拿到最新產品訂單,其實台積電明年還是會有不錯的成長。
「雖然台積電目前處在超賣區,當大家憂慮、擔心減少的時候,未來股價還是會回到合理的價位。」陸行之說。
「得晶片者得天下」 台積電被賣超、宿敵英特爾虎視眈眈?
至於英特爾(Intel)新任執行長基辛格上任以來,和台積電口水戰不斷,讓人好奇晶圓代工產業關係究竟未來如何發展?
▲(圖片來源:取自美國參議院官網)
陸行之分析,英特爾之前一邊批評台積電、一邊又要對方幫忙代工惹火台積電,能給英特爾的產能不夠,讓英特爾不得不提早付錢請台積電「多給點支持」。由此可見,未來英特爾、台積電的口水戰會越來越少。
不過陸行之也點出,英特爾其實本身具有「成本結構性問題」,像是在投資設備方面,用了2~3年就要將設備賣到二手市場,反觀台積電成本結構,就算設備折舊5年後仍可以用個20、30年,讓英特爾想跟進仿效,但問題來了,就算留住舊設備卻不能填滿產能時,折舊後的費用反而會非常高。
目前市場上對於英特爾晶圓代工的策略仍處於觀望階段,陸行之表示,在倒算英特爾的成本後會發現,它的成本比台積電高將近1倍左右,「雖然它用的晶圓代工可能會好一點,但至少70~80%跑不掉,以這樣的成本架構要做晶圓代工,所接觸的客戶會限制在某些領域上」。
輝達找英特爾合作 其實是要「暗示」台積電這件事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圖片來源:取自Nvidia官網)
日前輝達(NVIDIA)透露出有興趣找英特爾合作晶圓代工,陸行之認為以全球最大市值的設計公司角度,的確就分散風險、壓抑價格2層面來作考量。
畢竟只選用某一家晶圓代工風險是很大的,可是偏偏其他晶圓代工公司沒辦法做到像台積電一樣,「想分散風險可是卻無法分散」,輝達只好一邊盡量尋求與其他供應商合作的可能,另一邊轉向台積電壓低價格的策略;也就是說,利用分散風險的策略,向台積電傳達出「不能隨便漲價」否則會轉單的訊息。
不過陸行之認為,台積電漲價其實不難理解其背後原因,像是20奈米、28奈米以上,每一個節點增加20%的資本開支;14奈米、7奈米,每一個節點則是增加50%的開支,甚至到3奈米是60%,在成本增加卻不漲價的情況下,台積電的毛利率就會跌破50%,所以,對台積電的股東而言,當然希望它能漲價。
費半指數修正衝擊台灣電子股?陸行之:關鍵在明年
近期費半指數出現修正,外界猜測半導體景氣是否即將出現「反轉跡象」,多家外資也點出目前庫存水位已經來到高點,恐怕本季就會出現砍單浪潮,是否會對台灣電子股造成影響?
▲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圖片來源:截自非凡電視youtube)
陸行之認為,手機、TV與筆電相關需求近期確實有所調整,廠商也盡可能把產能分配給伺服器、車用半導體、工業用等方面,如果真的要觀察,可以從「交期」看出端倪。
目前一些強應用的交期仍維持在30~40個星期左右,想要讓交期慢慢回到合理的10~15個星期,陸行之估計「還要很久,今年應該都到不了」,所以對整個晶圓代工半導體而言,今年影響不大。
「重要的是明年」他話鋒一轉表示,明年需求會不會繼續轉弱,因為費城半導體指數從過去幾年的500點漲到3000多點,難免會讓人居安思危,但以目前基本面來看卻有「脫鉤」的現象。
陸行之根據自己的觀察,指出所追蹤的15家龍頭公司裡,除了1家比市場預期的差外,6家比市場預期的好、其他與預期相同。
而這週台積電法說開始後的1個月間,全球許多半導體公司也都會公布自家營收預期,「我相信很多間都會比市場預期的好,屆時,美國費半指數就會相對持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