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 (2327) 週四(3/17)召開董事會,決議再次辦理現金減資,幅度20%,退還股東每股現金2元,這也是國巨第5度瘦身。過去國巨4度減資,股本變小、加上當時基本面好轉,讓國巨股價大翻身,是台股少數減資成功的公司,分析師認為,國巨此次減資,應該也是想複製先前成功經驗。
不過週五(3/18)投資人對國巨決議現金減資,似乎未給予正面回應,國巨開盤股價重挫,跌幅超過5%,10點半左右股價來到422元,下跌23元。
聯準會升息1碼符合市場預期,帶動美股周三(3/16)大漲,台股周四(3/17)收盤漲超過500點,宣布減資的長榮(2603)前一天不敵大股東賣壓跌停,今天收盤則是上漲2.45%,收在146.5元。
市場上對於長榮突如其來的減資6成,似乎不買單,原因就在減資後能否真正撐住股價有所疑慮,尤其美銀證券更保守看長榮前景,給予「劣於大盤」投資評等,推測合理股價只有117元,以目前股價在143元來看,等於看衰還會再跌18%。
從過往減資公司股價走勢來看,確實減資後多數沒好下場。像是太陽能廠聯合再生(3576)、鴻海(2317)、營建股宏盛(2534)等公司,都在宣布減資後股價跌更多,唯獨只有國巨(2327)減資4次後讓股價一度衝上千元。
而國巨 (2327) 週四(3/17)召開董事會,決議再次辦理現金減資,幅度20%,這也是國巨第5度瘦身。過去國巨4度減資,股本變小、加上當時基本面好轉,讓國巨股價大翻身,是台股少數減資成功的公司,分析師認為,國巨此次減資,應該也是想複製先前成功經驗。
國巨公告減資金額約10.8 億元,消除股數約1.08億股,每股將退還股東現金2元,減資後實收資本額將降至約43.2 億元。國巨周四股價收在445.5元,大漲28元,漲幅6.71%。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他和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聊天時曾建議他, 國巨是被動元件廠,沒有必要維持那麼龐大的股本,只有痩身有成,本益比才能提升上去,當然,公司架構及治理也要跟著調整,而顯然國巨聽進去了,也獲得良好成果。
減資原因:打消虧損、資本過剩
回顧過往減資的原因各家公司不太一樣,第一是為了打消虧損而減資,像聯合再生2021年3月宣布減資彌補虧損,減資43%隔日就被打入跌停價14.95元。
而鴻海2018年減資的理由是資本過剩、為了提升股東權益(ROE)因此減資2成,當年10/26以82.6元為參考價恢復交易,卻是在減資最後1盤跌破70元,創2011年10月以來新低,不少散戶從股價高點持有到現在。
至於現金減資就是把錢退還給股東,等於高殖利率概念,但宏盛減資後連2年股價不振,分析師解釋,其實現金減資最受惠的是大股東,透過現金減資表示未來沒甚麼重大投資案,對公司前景來說未必是好消息。
外資對長榮看法保守
這次長榮將退還股東每股6元,加上配發現金股利18元,合計每股配發24元,市場已經對長榮的決定投下不信任票,不只長榮大股東台驊從「一張不賣到一張不剩」立場大轉變,將手上剩下2000張長榮一次出清,大賺2億多元,外資對於長榮的前景看法也趨於保守。
工商時報報導,美銀證券指出,雖然股東可拿回每股純益50%以上的回報還算是優於預期,但2022年淨利較前一年成長,已經是在財務模型考量之中,不算是什麼新利多,而長榮目前股價淨值比高達1.6倍,明顯高於中國和日本同業低於1倍的股價淨值比,所以長榮的估值還是相對偏貴。
而2023到2024年新船交付量增加,但船舶壅堵問題也會緩解,這也會是營運新挑戰,因此給予長榮「劣於大盤」投資評等,推測合理股價僅117元,對比目前144元股價,意味著恐怕還有修正18%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