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台灣最大矽晶圓生產商環球晶圓(6488)董事長,同時也是母公司中美晶(5483)董事長的徐秀蘭透露,全球半導體市況非常好,環球晶在手的訂單金額達1000億元台幣,保守來說訂單能見度已達2023至2024年,部份客戶的長約甚至長達5~8年。
不僅如此,2022年環球晶的產能全開,仍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連之前去化供給瓶頸的產能都賣光光,現在業務部門最頭痛的是,「怎麼跟客戶解釋,為何只能交貨90%」。
她也提到,鑒於矽晶圓的市場需求暢旺,環球晶已規劃在美國德州擴產,惟擴產腳步仍謹慎控制,主要鎖定以6吋及8吋晶圓的化合物半導體磊晶,以及12吋晶圓的SOI (Silicon On Insulator) 。
「在歐洲設廠成本高,但就不會塞港,也沒有潛在地緣政治問題」
徐秀蘭今(15)日上午應邀以「眺望前方、勇敢作夢」為題,在新竹科學園區41周年園慶活動中發表專題演講。她在台下接受媒體聯訪時提到,當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確實有在地化的現象,連環球晶的英文名稱是GlobalWafers,都要做local production(在地生產)。
「我們在九個國家生產矽晶圓,出給在地的客人,像給歐洲客人的,與其在亞洲建個大廠,再慢慢排(海運)船期,不如在歐洲設廠、省掉運費,雖然在歐洲設廠的成本較高,但就不會卡到塞港,還有潛在的地緣政治問題。」
「還有COVID-19如果封城,貨做完了又出不去,而不是沒貨,而且還沒有人搬貨櫃、載油的問題。」
她觀察,半導體供應鏈有本土化、區域化的趨勢,例如亞洲廠就供應亞洲市場、歐洲廠供應歐洲、美國廠就供應美洲,「這個現象不只在矽晶圓這行,不只環球晶,大家都被logistics(物流)弄得壓力很大」。
半導體業為物流超頭大 運費、運輸時間、櫃位全都是問題
徐秀蘭指出,當前物流已成為各家業者頭痛的大問題,因為麻煩的不只運費升高,運輸時間也拉長,能否排到櫃位也是個問號。
「塞港的問題還在,排櫃位對我們有很大壓力,有些航線運費比以前高了30~40%,還有些航線更高了2、3倍。運費及原物料都貴上許多,中間還有匯率的壓力,我們只能努力解釋給客人聽,那客戶也可以理解。」
在海外擴產方面,她證實有計畫在美國擴產,但沒有提到數字,「規畫(產能)很大,但在2022年還小小的,跟其他廠商相比還是少一點。如果(未來)有需要,德州沒有什麼大,就是地大,再蓋(廠房)就好了。」
「未來20年半導體成長 將高於過去20年!」
徐秀蘭在演講中則樂觀預估,未來20年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將比過去20年還快,因為有太多的killer application(殺手級應用)出現,過去有PC、NB到手機,這兩年疫情則加速改變人類生活習慣。
她認為,未來大家可以在家裡完成的事情更多,因此5G應用、網通、遠距醫療、元宇宙及智慧電網等,「背後都需要半導體」。
不僅如此,未來十年還有電動車的浪潮,「不但(電動車)數量增加,每輛車搭載的半導體數量也更多」,因此她非常看好半導體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