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從 10 月中之後,悲觀的氛圍一掃而空,原本邁入 8 月中,市場中實戶開始悲觀看待下半年到 2022 上半年的景氣,散戶們也在航海王及鋼鐵人翻船後,對市場心灰意冷,只剩下投信鎖定一些題材面可以看到 2 ~ 3 年後的股票拉抬,這種狀況下,成交量萎縮,當沖退場,高價股變成投信法人畫線的天堂,8 ~ 9 月能保持在多頭走勢的股票,大多是像 IP 矽智財這一類高價題材股,但這段投資氣氛偏保守的時間裡,美股卻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拉回,反而呈現創高走勢,一些嗅覺比較靈敏的投資人也嗅到了多頭回溫的可能,10/15 櫃買及加權指數拉出第一根長紅棒之後,融資餘額開始快速增加,這些聰明的融資也成為推升多頭行情再現的第一波主力,最終讓台股重回有如 3、4 月份及 7 月的狀態。
內資大戶搶回主導權
筆者在 3 個月前分析航運股及投信跟單法時,就認為台股在經歷過 2020 及 2021 上半年的大多頭行情後,已經基本形成了兩股勢力,一個是以傳統法人為主,主攻電子股的投信,另一個則是被航海王、鋼鐵人養大的內資大戶及散戶勢力,後者在 5 月份到 6 月份徹底搶下盤面主導權,當時傳產股幾乎吸納了盤面上大多數的資金,市場上甚至出現電子股已死的說法,而這股內資勢力在 7 月份航運大崩盤後,凝聚力下降,投信法人這才搶回主流股的話語權,並把資金導回到載板、矽智財這些法人長期鎖碼,但內資大戶及散戶基本不會著墨的股票身上,也就是說,只要台股量能回溫,市場追高氣氛重現,必定會再出現另一股勢力與法人搶食資金。
26 系列重新凝聚散戶
投信雖然也有參與到今年航運股的風潮,但整體而言只能算吃到擦邊球,航運股的上漲還是依靠內資大戶及散戶的追高意願,這波反彈一開始以中小型電子股為主,500 元以下的投信認養股開起第一波多頭,但短短 2 周上漲 2 ~ 30%,導致股價很快進入高檔區,就在主流電子股於高檔盤整時,內資勢力鎖定 26 系列,立刻將投資人的注意力由電子股轉移到今年創造無數傳奇的貨櫃航運股及航空股,尤其適逢 Q4 歐美購物旺季期間,塞港問題還未完全解決,不少業者又急著在購物旺季前將貨品擺到貨架上,低基期的空運也接在貨櫃航運之後,演出了與去年長榮(2603)、陽明(2609)起漲前極為相似的走勢。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貨櫃航運 2020 年8 月及航空股 2021年 11 月
這波航空股的爆量上漲,從 K 線型態、成交量及外資買超動作來看,幾乎一模一樣,如果將 2020 年 8 月份的長榮(2603)及 2021 年 11 月份的華航(2610)放在一起比較,兩家公司都是從無量盤整,突然變為連續跳空大漲,且成交量暴增到數十萬張,同一時間外資也出現每天買超幾萬張的狀態,股價也在很短的時間內,上漲 50 ~ 60%,只是要注意的是,長榮(2603)在第一波大漲之後,僅僅是一個中國政府找航運業者喝咖啡的新聞,就讓股價修正 20%,現階段航空股已呈現連漲 14 天,要留意隨時有可能出現與去年長榮(2603) 9 月份一樣的回檔。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