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報導,被視為難有成長性的台灣金融股,今年以來獲利迭創新高,還連連發動併購案,動輒規模數百億,優異表現跌破市場眼鏡,看來很快就能成為台股的另一大支撐。
「最近外資圈的朋友突然開始問我台灣金融業,」投資人溝通專業機構、寬量國際創辦人兼執行長李鴻基觀察,過去外資投資亞洲金融股,首選不是中國就是東南亞,總對台灣金融股興趣缺缺,今年竟然主動詢問,令他大感意外。
《財訊》報導指出,李鴻基分析,外資投資金融股主要看公司獲利、未來發展及股東回報率。台灣金融業雖然獲利不錯,但業內競爭激烈,成長平緩;沒想到今年以來不畏疫情和低利環境衝擊,獲利迭創新高。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金融三業前7月稅前盈餘來到6562億元,刷新歷史同期紀錄,推估到8月,就能賺贏去年全年,全年獲利可望突破8000億元。
金融股創24年新高
原本股性牛皮的金融股價也大復活。今年截至9月10日,金融類股指數漲幅超過25%,站穩1600點,創24年新高。多家金控市值排名因此大躍進,富邦金、國泰金分別擠下中華電和聯電,躍升至台股市值第5及第7名,中信金及及兆豐金排名也躍升。
根據《財訊》報導,有整併題材的富邦金、開發金和台新金漲勢更是驚人。被併標的日盛金和中壽,因收購價確定,即便大盤上沖下洗,依舊波瀾不驚,成為資金避風港。若以今年8月股價淨值比來看,台灣金融股約1.04倍,已略高於MSCI中國金融類股的0.99倍,「台灣金融股不便宜,還受到外資青睞,這點不容易。」李鴻基說。
其實15年前,國際私募基金曾掀起數波投資台灣金融業的風潮,後來卻因台灣金融業以家族企業為主,外人難以介入,又有政治、勞權意識高漲等不確定因素干擾,讓外資卻步。根據證交所統計,外資對金融保險業的持股比重僅23.22%,最高為中信金、玉山金、元大金。未來外資若回頭加碼金融股,想像空間不小。
事實上,《財訊》分析,外資的確持續增持台灣金融股,根據寬量統計,近10年台灣金融業的總市值增加約1.38倍,而外資投資台灣金融股增幅為1.6倍,外資對金融股投資淨額的增幅比金融股總市值增幅還要大,顯示外資淨流入金融。
▲獲利創高又有併購題材,富邦金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逾60%。
花旗消金、安泰銀花落誰家
此外,《財訊》分析,在富邦金強化證券、開發金和台新金納入壽險後,整體金控排名與估值都須重新檢視,其他金控也必須更積極尋找併購標的,否則立刻就會被超越。
就目前台面上還在進行的併購案,當然是以花旗消金出售案最受矚目。自八月初,澳洲國民銀行(NAB)宣布,以8.82億美元(244億元新台幣)買下花旗澳洲消金業務,台灣花旗的消金業務將花落誰家,就引發各方揣測。
《財訊》報導指出,若以澳洲售價估算,被視為小金雞的台灣業務售價可能超過600億元,出得起價的,除了同為外銀的星展和渣打,實力雄厚的本國銀行國泰金、中信金,也因今年尚未有併購案,屢屢被點名是潛力買家。
一位財務顧問透露,目前此案進入實地查核階段,但已有幾家本國銀行的財顧被花旗婉拒,他推估,「價錢都可以談,但賣給外銀的效益還是最大。」
至於洽談多年的國票金收購安泰銀行案,則仍在內部角力中,不過台面下,已有不少家族經營的區域銀行、保險和券商,看到同業併購效益彰顯,又面臨傳承不易、數位轉型、法遵成本等挑戰,也會開始認真考慮出售。只要談成,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都會是雙贏。
「以往台灣大型股只有科技和塑化,多了金融股後,外資也會改變對台股的評價方法。」一位業內人士期待,金融股市值想像空間變大後,也能成為支撐台股的另一支柱。…(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42期)
延伸閱讀:
Q2「賣積求榮」、7月獲利再創新高!六大壽險台股部位 悄悄轉進「這類避風港」
台新金喊話盼「不吃虧退場」 謝金河:只有忘了彰銀才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