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現任執行長蓋爾辛格(Pat Gelsinger)在7月動作頻頻,繼投書媒體,宣稱提升半導體製造對美國的重要性,遊說歐美政府對其投資補貼。然而,英特爾股價並未因此有較好的起色,如何看待英特爾和台積電兩雄之爭?
英特爾至9月3日的市值約是2171億美元,台積電則達6996億美元,已經領先英特爾約3倍多,英特爾公布上一季的業績時,對未來一季的業績指引,是不如市場的預期,之後股價向下走,直到8月18日宣布已就新產品向台積電下單,委由其生產使用7奈米、6奈米和5奈米的製程,股價才開始橫向整理。
國外投資銀行分析師對英特爾未來發展的看法,仍是停留於「追上台積電」的腳步,即使在新一代產品委與台積電合作,仍認為英特爾短期無法回到領導者的角色,英特爾新產品採模組方式,讓台積電生產部分晶片,英特爾稱之為Tiles,再送回英特爾整合封裝。
英特爾的競爭者不是只有台積電,在半導體設計上(Fabless),還有超微、高通和輝達(Nvidia),當2020年電腦和伺服器需求大幅上升時,英特爾的市場卻逐漸被超微吞食,蘋果的產品已經開始使用自行研發的CPU M1,微軟則於去年底宣布自行研發伺服器和Surface電腦的晶片,英特爾當時的股價為此下跌6.3%。
同時,未來晶片市場發展將朝向ARM的架構、非X86,英特爾在如此情形下,除了推出更強的晶片外,也需朝向提升製造產能的必要,其執行長宣布的200億美元擴產計畫,與台積電一樣,都面臨投資界對其營業毛利的疑慮。
高資本支出不見得影響毛利 台積電股價樂觀看待
在台灣股市,外資摩根士丹利就以台積電的大幅資本支出影響營業毛利,降評其股價。過去,市場關注台積電的資本支出,認為是未來業績成長的指標,對毛利的負面影響理應是短期的,以Sell Side(賣方券商)的摩根士丹利公司而言,僅是抓住了股價可能波動的期間,為其創造讓客戶賣出的時機。
回想2010年,台積電資本支出是大幅倍增,當時市場也認為毛利將大受影響,檢視之後,僅2011年營收和獲利受到影響,2012年之後,營收成長之外,毛利較2009年大幅跳升至48%,主要為進入4G時代,手機大幅成長帶動,台積電製程不斷提升,協助客戶突破,拉升功效,搶佔了市場,才有2020年毛利達53%的水準。
根據高盛的估算,台積電市佔高達59%,未來2022~2023年資本支出將使台積電銷貨成本比重達60~65%,2021年~2023年EBIT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率,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and amortization)利潤率則達68.5%、70.5%、72.6%,相比過去15年平均62%為高,也比2020年67.1%提高。EBITA是用來計算公司的經營業績,可以用在資本密集型和營運健全的企業利潤分析。
未來台積電12吋晶圓的EBITDA利潤將高於8吋,加以5G時代,目前晶片產能短缺,台積電雖未正式對外說明,但製造費用的調漲已經是箭在弦上,也必能轉嫁成功,外資近期調升台積電的目標價,其原持有股份相比往年低非常多,買回台積電將是箭在弦上了。(作者為前元大金控集團證券公司自營部主管,現任麒鑫投資公司研究部資深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