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政府為了活絡股市成交量,開放投資人現股當沖,不過成交量未見起色,直到2017年4月28日實施當沖稅率減半的優惠,自此當沖率逐年上升,今年有很多的熱門股票當沖率就佔了50%以上,然而當沖警示新制於8月27號上線,這篇文章跟投資人分享,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台股近期表現不俗,自16400點反彈至17200點,但成交量從5000億元萎縮至3000-4000億元的範圍,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8/27)加權指數呈現開平走高,實體紅K收在17209點的位置,也順利站上了月均線,似有挑戰8月13日黑K棒的意圖,顯示這個反彈力道算是比較強勁。
季線近在眼前 補量才是關鍵
但是在上周的盤勢,還是有看到2個隱憂的地方。第1,量能並沒有擴大,兩次的紅K上漲都沒有帶量(8/25約3600億元,8/27僅3100億元),量縮狀態下呈現一個價量背離的情況,所以本周勢必要有補量的動作,否則衝上去解套壓力就會出現。
這個解套壓力從哪來?就是第2個隱憂,季線目前約17360點的位置,在此之前還要面臨7月28號有一個5600億大量的高點17250,若要瓦解這個僵局,還是要補量,否則不排除會下來進行回測,因此整體大格局仍是高檔箱型整理,市場反彈後留意拉回風險。
首先回到源頭來看,被打入處置股的多數都是有題材、夠熱門的飆股,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場,儘管進入處置股會面臨分盤交易的限制,20分鐘才進行一次撮和,而且主管機關會特別要求處置股需要提前公布財報。
但是基本面的亮眼數據導致股價飆漲,因此即使關了緊閉,結果仍是漲勢抑制不住,甚至出關繼續飆,例如在今年1-6月被處置的航運股、鋼鐵股,股價仍舊強勢,在處置結束後更是一路帶量上攻,呈現「越關越大尾」的情況。
當沖警示新制 抑制股價異常波動
但是今年屢屢爆出違約交割事件,並且呈現逐月增加的態勢,5月份14.12億元,6月份更是高達17.21億元,而違約交割通常是發生在當沖的情況,尤其特定產業的當沖率都可以高達70%以上,顯示當沖交易某種程度上也主導了盤勢,在交易型態的改變下,個股需要被列入觀察的重點條件就不僅只參考漲跌幅、周轉率與成交量異常,還包含了當沖率。
當沖警示新制於8月27日上線,但每一次新的規範制度出現,市場難免會有觀望心態,證交所也特別表示,「就算因當沖比過高而被警示好幾次,只要價格沒有出現大幅波動,就不會被打入處置股」,證交所統計今年上半年,上市有價證券交易情形符合處置期間為12天者,僅有9檔,因此投資人不必過度擔心。
至於處置條件成立時,處置期間由10個營業日變成12個營業日,影響程度仍須注意在加入新制後,被處置的個股多寡,一旦家數過多,估計對於交易量會有影響,波動程度也會縮小。(以上客觀論述,不作為投資建議,請自行判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