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但你的投資安全嗎?
台股風暴正醞釀?小心下一個地雷股!
根據我過去20多年來研究地雷股的經驗,投資人常常無法僅從觀察財務報表來發現警訊,因為「數字始終來自於人性」,財報可能會被美化。
台灣有上千家上市櫃公司,有哪些可能是潛在地雷股?投資人又該如何避開陷阱?股市老手一定都知道,每隔一段時間市場就會出現新的地雷股,而且這些問題股當中,有許多都曾是股王、台灣之光或標竿企業。為什麼好公司會淪為股民噩夢?績優企業又如何被掏空?這些公司有哪些股東不知道的隱憂?
經媒體披露的一些公司問題,主要涉及大股東或管理階層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動用公司資源,其實這些問題的本質一直存在,只是手法日新月異。
有隱藏的財務危機或甚至因此倒閉的上市櫃公司股票,被市場稱為地雷股,有的在出事之前,財務狀況已經變差,有的則很難從財務報表看出端倪,甚至財報漂亮、連年配息的也可能是地雷股。
然而,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在出事前幾年,公司治理問題已經變得愈來愈嚴重,而且絕大部分是掌握經營權的大股東(也就是控制股東)的誠信出現重大問題所致。
因此,在投資時,除了要看公司的獲利、成長性、營運風險與財務風險,還要看懂公司治理指標,以及知道到哪裡看這些指標。
要分析這些地雷股的公司治理問題,最核心的分析對象就是這些控制股東。控制股東通常是公司的最大股東,而且主導公司的重大決策(擔任董事長或兼總經理)與指派經理人。控制股東的型態,包括創業者、創業家族或公司管理團隊。如何衡量控制股東的誠信出現問題,亦即看出公司治理風險是否大幅增加?又是否有辦法提早看出這些警訊?先了解這些,再進場。
我追蹤20多年來地雷股所顯現出的「事前」風險徵兆,歸納整理出以下公司治理9大項警訊指標:
1.控制股東直接持股比率持續下降或直接持股太低
2.董事會趨於家族與內部化,控制股東的權力與承諾偏離程度擴大
3.大股東、機構投資人持續賣股票
4.董事、監察人、財務等主管有多人辭職與更換會計師
5.無效率的轉投資與設立許多投資公司
6.公司存在許多重大且異常的關係人交易
7.控制股東與董事會股權質押比率過高或介入股市
8.公司經常發布重訊澄清媒體報導或海外主要子公司、控制股東有債信問題
9.虛增盈餘、激進認列營收與假造財報的傾向
掌握此分析架構,應該就可以幫助投資大眾,以及分析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能夠「提早兩年以上」發現財報警訊,並且某種程度避免投資有問題公司的股票。
哪類股票最雷,投資人少碰為妙?
公司治理警訊中,投資大眾最容易接觸到,也最可能受影響的指標之一就是公司先放消息給媒體,然後再發重訊澄清。這往往是另類拉抬股價的整合行銷。
當你發現媒體多次報導公司的財務與業務狀況,而公司又頻繁依規定發布重大訊息(重訊)澄清,不管這些報導是正面消息或是具挑戰性的批判,這之間有可能是公司經營階層刻意放出利多消息,讓媒體取得新聞,再向大眾公開,以拉抬股價行情。此時通常伴隨控制股東或大股東賣出公司的股票。
頻繁澄清媒體報導,也顯示公司營運有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情形。上述這些狀況,不管是公司經營階層介入股市,或是公司面臨較大的挑戰,對股市投資人皆非是好事,是公司治理的警訊之一。我稱此為經常澄清指標。
此外,從境外的企業信用與法院判決信息網站,可看到上市櫃公司海外主要營運公司、控制股東或董事長是否有債信問題或清償責任,這不僅代表公司會面臨重大損失,而且公司可能會受到控制股東信用風險的波及,因此可提早判斷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
此項指標對於KY股特別重要,以康友為例,在2018年股價大漲前,澄清了三篇有關法人及獲利預測的相關報導。
2018年6月,媒體報導兩則新聞,一是印尼疫苗廠第四季投產後,可望在近兩年內快速取得5成市占率,帶動2019年營運有爆發性成長,獲利有機會挑戰兩個股本;二是法人看好康友2018年EPS有挑戰15元實力。
另一篇是2018年10月,媒體報導法人預估2019年康友EPS有上攻20元實力。投資人看到此類財務預測訊息,應該審慎判斷是否為公司自行購買的報導,並評估報導內容的真實性。
再以三萬股民被套牢的投資噩夢樂陞案為例,更可預先看出,若公司經常透過重大訊息公告澄清媒體報導內容,有可能是公司大股東介入市場運作,甚至操縱股價。投資人在觀察一家公司時,應該將此點列入觀察指標。
樂陞從2014年後就經常發布重訊澄清,而媒體報導內容多是股市的利多消息,特別是2015年,例如:2015年1月媒體報導,法人估計樂陞2015年總計合併營收上看40億元,年增200%以上,稅後純益10億元,每股純益上看10元,成長潛力驚人。
2015年6月媒體報導,樂陞2014年10月宣布收購廈門同步網絡後,歷經約7個月終獲投審會核准,法人預估樂陞2016年可望賺到1個股本。
2015年9月媒體再報導法人估計,樂陞因併購全球休閒平台Tiny Piece,推升營收大幅成長,2015年全年營收可望挑戰逾20億元,較2014年倍增。
然而,這些利多消息並未實現,樂陞並沒有如報導的績效表現,甚至是控制股東掏空公司的工具。
作者簡介_葉銀華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相關經歷:行政院金管會專任委員、國家金融安定基金委員、行政院改革公司治理小組委員、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評價小組副召集人、台灣證券交易所常駐監察人、證劵櫃檯買賣中心監察人、保險發展中心董事、《聯合報》與《經濟日報》主筆,以及元大金控與旗下子公司元大銀行、元大人壽的獨立董事。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博士,主修財務金融。曾任輔仁大學金融所教授兼所長、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日本一橋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的《如何避開地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