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大賣超,台股大跌,要不要減碼?」
甲:「停利和停損很重要,一定要控制風險!」
乙:「不用緊張,賣了結果又漲上去,就白忙一場!」
全球股市又開始震盪,但是,到底該如何因應,才能有好的報酬率,在這個當下還真是迷惘。
此時,不妨先撇開令人煩惱的病毒、聯準會和半年報,單純從投資的基本原則思考,就可以找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首先,下列獲利計算的公式,想必大家沒有異議。
「獲利=賺的錢 — 虧的錢」
因此,從上述式子可以得知,做到以下兩點,獲利會越來越好。
1、「賺的錢」越來越多。
2、「虧的錢」越來越少。
上述這兩個結論,大家應該也沒有疑問。
只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人的重點都是在追求第1項—擴大「賺的錢」,找明牌、打聽下一檔黑馬,卻幾乎很少人關心第2項—縮小「虧的錢」。
原因是賺多少錢沒有上限,想像空間很大,倒是縮小虧的錢必須即時認賠,除了會出現實質損失,心理上還必須認錯,執行困難。
因此,投資者大多把重點放在追求暴利,而不去了解虧的少究竟有甚麼好處。然而,這可能正是股民賺少賠多的重要原因。
現在操作,會發現「賺更多」其實難度很高,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股市投資常是「股票一堆,飆馬難求」,去年以來先後有生醫、半導體、航運、鋼鐵等漲勢凶悍,然而目前基期墊高,再要大漲不易。
出現一次嚴重虧損 績效就會大幅下滑
拉長時間來說,聯電、長榮、陽明、燁興、中鴻這類股本又大又會飆的股票並不常見,有些中小型股固然很會漲,跌時也很快,上車容易下車難。
目前投資,指數已經1萬7、8千點,距離去年的8523低點漲逾1倍,風險當然比以前高出許多,不如看看「虧的少」對報酬率有何助益比較實在,以下舉例說明,如附圖一。
A君投資追求較大獲利,沒有設置停損機制;
B君投資以穩健為主,虧損10%即出場。
假設5次操作,兩人獲利4次,虧損一次;
A君各獲利40%、20%,一次追價套牢虧損50%;
B君各獲利16、8%,一次虧損10%時,停損出場。
由結果可以得知,即使A君每次獲利都超過B君逾1倍,最後的績效41.12%卻是不如B君的「微獲利」、但是風險控制「微虧損」的41.26%,由此可見投資組合嚴重損失,將會顯著侵蝕投資報酬率。
如附圖二,如果A君體認到這一點,他只是簡單的和B君一樣設立停損機制,當發現其投資組合虧損10%時出清持股,然後在年底重新買回持股,其報酬率竟躍升為254.02%,是原來的5倍之多!
特別說明的是,A君不是做出連巴菲特都做不到的「買在最低,賣在最高」,他也沒有參加甚麼「**會員」買到更多飆股,只是做了一件小學生也做得到的事—不要「虧很大」!
也許有人認為「虧損50%」是極端現象,不適合台股,那麼不妨看看波動比個股溫和很多的「台灣加權指數」其歷年表現的例子。
莫輕忽 台股有3次指數跌幅驚人
附圖三為1989年以來的台灣加權指數年線圖,也就是一根K線代表1年,綠色框框的分別是1990、2000、2008年,從附圖四的表可以看出,這三年指數分別跌了52.9%、43.9%、46%,均是腰斬或接近腰斬。
事實上,當大盤打對折,絕大多數個股跌勢更加慘烈,如台塑在2008年跌幅52.14%,如果計算最高的105.5元到最低點的41.4元,跌幅更達60.76%,有些體質欠佳的企業跌幅更大。
藍色框框是該年指數跌幅逾20%,分別為1992、1995、1998、2011年,黃色框框則是跌幅在10~20%的「修正」,分別在2002、2015年都出現過。近年來,波動沒有以前激烈,投資者容易忽略了股市漲跌波動的本質。
其次,即使是正報酬的多頭年,都可能出現預期之外的跌勢。
就以去年(2020年)來說,表上顯示全年有22.8%的漲幅,看似表現亮麗,但大家應該印象猶深,3月股災爆發之際,台積電曾重挫到235.5元的低點,長榮崩跌到8.9元個位數的價位,如今股市進入高檔區,不可掉以輕心!
投資套牢「忍過去」就好?小心兩種風險
或許有人認為,長期投資沒關係,「忍過去」就可以,這種想法會有兩種風險。
第一,如果股市重挫之際,正好需要用錢,即使明知道再跌有限,也可能被迫面對不計價砍出求現的窘境。
第二,產業變化風險難料,如附圖五,宏達電在2011年由1300元反轉之際,誰能料到現今股價只剩下30多元?
筆者要強調的是,執行「避免大虧損」這個原則很簡單,可是卻能把績效化平凡為神奇,績效常常暴起暴落的投資者,不妨嘗試看看。
附圖六,台灣加權指數從1989年~2004年總漲幅為20%,如果修改成上例中,B君的停損方式,在當年跌幅1成時出場,年底再重新進場,總報酬率會遽增為620%!
最後呼籲,「不要虧太多」「不要虧太多」「不要虧太多」,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只要好好保護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不用四處問明牌,就可以有效提升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