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版那斯達克」之稱的「臺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在今(20)天舉行開板典禮,預計在本月26日將有首家新創企業掛牌。
美國多家科技龍頭企業,像是Google、Facebook、Amazon等,在公司發展初期都是虧損的新創公司,但靠著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獲得的養分,最終蛻變為國際市場領導品牌。為了讓台灣具潛力的新創企業也能有這樣的機會,才催生了「臺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今日的典禮上,用運動員的例子來妙喻企業要上資本市場的難度,「台灣最好的子弟正在日本努力,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企業要上資本市場也需要台下十年功,很辛苦。」
台版那斯達克今開板 要讓新創產業早日發揚光大
為了讓新創企業能稍微縮短這「十年功」的時間,並化作推動台灣經濟前進的動能,蘇貞昌表示創新板與戰略新板的設立,就是希望放寬規定、鬆綁法規,縮短財務審核過程,讓有潛力的創新產業能早日發揚光大、蓬勃發展。
要說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推出的時機點,還真的是近10年來最佳的時機點。儘管台灣仍受新冠肺炎疫情所擾,但台股點數不但屢創新高,在萬點以上的日子也即將邁入第1400個交易日;此外,台股在六月底市值破60兆、掛牌家數達1740家,每天股市的成交量更超過5000億元,讓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也認為:「市場資金充沛,正是推行新板塊的最好時機。」
一名不願具名的新創業者就表示:「過去曾經考慮過到海外掛牌,但近兩年台灣資本市場很熱,現在反而傾向直接在家鄉掛牌。」
然而,儘管已經在近10年內的最佳時機推出,但目前僅有東研信超(6840)一家企業,擬於26日在戰略新板登板的消息,相較於熱絡的台股市場,看起來的確相當冷清。
投資人資格限制多 新創業擔心兩板流動性不足
實際去了解新創企業的想法,他們不約而同直指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流動性考量」,而產生流動性不足疑慮的重點就在僅限「合格投資人」可投資,一般散戶無法參與。
而所謂的合格投資人條件相當嚴苛,除了專業投資人與創投事業可以投資外,一般自然人不但需要有2年以上證券交易經驗,且淨資產必須有1000萬元以上,或近2年平均所得達150萬元以上才算符合資格。
一名新創業者分析:「全台符合專業投資資格的投資人並不多,加上審查條件還是依照上市的審查制度,對我們的成本負擔很重,籌資目的又相對侷限,我猜大家可能會停看聽一下,等別人先掛牌。」
相較之下,部分新創業者可能反而傾向選擇既有的「興櫃市場一般板」為主要戰場。興櫃市場既有的一般板與今天開板的戰略新板,在公司規模、年限與財務都沒有特別要求,且興櫃一般板普通人也可以買賣,由券商當中間的交易平台,有券商在造市,新創業者對流動性的疑慮相對較低。
綠界科技、91app估值飆高 新創業看見希望
此外,對新創業者來說,今年在掛牌與轉上櫃後,一度創下50倍、甚至百倍估值的綠界科技(6763)與91app-KY(6741),更是令人振奮的案例。新創業者表示:「這樣的股價估值讓我們看到台灣的機會,以前台灣真的只有電子業。以momo來說,它掛的還是百貨板,我們看在眼裡其實覺得很心酸,在美國的亞馬遜美國稱它為高科技,但一樣的東西在台灣竟然變傳統產業。」
不過,這名新創業者也樂觀表示:「但我們現在覺得台灣有機會改變,也看到機會來了,主管機關真的可以考慮再進一步適度鬆綁,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
事實上,對於創新板與戰略新板究竟該不該對投資人資格有所限制,已經是個爭論許久的議題,許璋瑤也因此在今天的典禮上引述蘇貞昌曾勉勵他們的話:「甲案也好、乙案也好,拖案就不好。」
他們的心裡也相當清楚,在參考業者意見與各國經驗後雖勇敢邁出第一步,但後續新制度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