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每一指標的定義、應用原理、研判買賣原則、優缺點及使用限制,結合國際大師理論精華與國內股市實戰經驗,教你有方法、有目標輕鬆成為獲利達人。
投資人在投入股市之際經常會發現,最初了解幾項技術指標,用來研判大盤,因為有依據可循而得心應手。但隨著股齡增加,所應用的技術指標種類也隨著增加時,卻被各種技術指標彼此間出現的買進或賣出訊號互相矛盾所困惑,轉而求問於技術指標書籍,卻發現坊間有關技術指標的理論與所引用的實證數據,多由國外證券分析經典作品翻譯而來,並未進一步將國外的各種技術指標理論,有系統的應用於國內證券市場上。
我有幸之餘,將國內股市有關的資料,自民國51 年2 月9 日起至民國109 年12 月31 日止,計59 年期間(近一甲子),有系統的整理,盡量求其計算樣本的完整性。舉凡國內股市有關交易資訊如下:
● 大盤加權股價指數的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及收盤價。
● 成交股數及成交金額、上漲家數的成交量,及下跌家數的成交量。
● 上漲家數、下跌家數及漲跌天數。
● 融資融券餘額表中各項明細資料,及信用交易當日沖銷、現股當沖、零股交易、借券、還券與借券餘額。
● 委買委賣筆數、張數及成交筆數、張數等各項資訊。
由於受限於股市交易資料的取得,故於AR 與BR、WMS%R、CDP、每筆委買委賣張數與成交張數、股價指數的比較及信用交易當日沖銷、現股當沖、零股交易等章節,僅能自交易所在報紙有公告資料日起採樣計算。另外因樣本計算費時,AI、MT、TO 只計算17年期間樣本。各種計量化技術指標分為五個層面如下
1. 價的技術指標
2. 量的技術指標
3. 時間的技術指標
4. 市場寬幅的技術指標
5. 其他技術指標
針對上列各種計量化技術指標,深入探討理論面,歸納出買賣研判原則,採用國內股市59年期間的資料為計算樣本,實證分析,再檢討各項技術指標使用的優點、缺點及限制狀況,並提出應用的訣竅。
我所採用實證分析方法,係將各項技術指標的買賣研判原則,分為下列四種研判功能:以技術指標交叉點研判股市買賣點,以技術指標高低值研判股市超買或超賣現象,以技術指標走勢圖研判大盤未來的走勢,以趨勢線原理與價格型態,研判大盤的未來走勢。再由實證結果分析各項技術指標的獲利能力,超買或超賣區上下限值的範圍及出現機率,走勢圖背離現象的研判功能,並在短、中、長期,實證分析出較適合的基期天數,及以哪一種買賣研判方法效果較佳。
近年來,技術指標新的發展有陰陽線,也已加以量化,量與價結合的當量圖(以前傳統K 線是價與時間結合),量與漲跌家數結合的指標,及不同金融市場,如股市、匯市、債市、商品互相影響結合的市場互動技術分析。以進一步介紹國外的新理論,再以國內資料實證,希望能提供國內投資人買賣股票時多一些新指標與最新的實證結果。
我深入探討近年來的投資經驗,如:在價方面提出年線、10 年、20 年與30 年線的重要性;在量方面提出對年、月、周、底部量與頭部量的計算均量;在時間方面提出國內股市七大循環,中秋節理論,十年周期循環、季節性周期;在市場寬幅加入漲跌家數與上漲下跌成交張數的合併使用。此外,因融資融券的重要性提高,特別探討融資融券餘額表,及現股當沖、零股交易的重要性,對每筆委買委賣張數及成交張數,開盤及盤中的委買委賣張數提出更詳細的介紹。
我提出幾年來使用技術分析的心得,並將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配合使用,對個股以本益比(PER)及每股稅後盈餘(EPS),來挑選個股為標的物及買賣時機的投資策略。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杜金龍技術指標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