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全球股市強強滾,不少投資人口袋鈔票一多,走路有風,講話就大聲起來。
「你辛苦上班一年,還沒有我在股市一天賺的多,不如趁早辭職!」一位女性友人向我抱怨,年初指數創新高,她老公嫌她賺得太慢。
「最近行情修正,妳老公怎麼說?」我很好奇的問。
「他說,應該是國際局勢的問題,看拜登在登機時跌倒三次,就知道是不祥徵兆……」女性友人無奈的說。
我無言以對。
如果賺了錢,就覺得是自己英明神武,判斷正確的功勞;虧了錢,就怪大環境不好,抱怨政府政策錯誤,這樣把不順遂怪在別的事物的投資者,很容易輕忽風險,被突如其來的空頭洪流淹沒。
投資的變數很多,國際政治角力,永遠在進行;股市下周如何波動,也無法預測;疫情何時真正結束,各國元首也不清楚;還有通膨、債券殖利率………有太多的因素都是無法預期,每天、每年都有變數,真的要怪這些事件,就不敢進場了。
資深投資者都很清楚,我們唯一能控制的變數就是「自己」,因為從吸收資訊、分析決定、進場下單,這些步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所以,增加報酬率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
傷腦筋的是,大多數人的問題在於,讓「自己」更強之前,就認為自己很強。
投資人「盲目樂觀」 就會「過度交易」
近年崛起的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人類經濟行為中經常出現「過度自信」的心理現象,也就是人們會高估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取得資訊精確度,還會「盲目樂觀」,誇大自己對命運控制能力的傾向,因而低估可能產生的風險,這樣的投資者,容易「過度交易」。
如下圖一,去年9~10月,當指數在12100~13000點之間整理時,成交量在約1300億到2300億元之間,當沖張數在100萬張上下(如附圖左邊綠框)。
11月盤勢開始轉強向上,成交量放大,2021年數度超過4千億元(如圖一中間藍線)的天量,當沖張數更逾300萬張,3月時盤勢進入整理,日成交量維持在3千多億元,當沖張數在100多萬到200多萬張的水準(如圖一右邊綠框)。
行情上漲後,如研究結果,投資者會更積極進出,然而今年以來(3月22日截止),外資賣超達3129億元,台灣本土壽險業光元月就出脫700多億元,從上述K線圖可以發現,行情每次爆量幾乎都開高走低或下跌收黑K,一般投資者要做短線賺到錢不是這麼容易。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指數漲幅就超過22%,這樣的多頭不常出現,因此,去年投資者覺得好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情好」,千萬不要犯了「過度自信」、然後「盲目樂觀」的毛病,接著「過度交易」,就得不償失。
曾經有學者(Barber et al.2009)以台灣交易資料統計,發現個人投資人出現顯著損失,「過度自信」和交易的娛樂效果(類似賭博)就是可能的原因。
認識自己 用4步驟提升績效
認清以上的問題,瞭解「自己」就是投資的關鍵點,可以透過4個步驟提升績效:
1.制定原則:認清自己的投資屬性與風險承受程度,選擇適合的分析方式和個股類型,訂下選股邏輯和進出條件,收集相關資訊。
例如,「金成五」知道自己是穩健型和風險承受度適中的投資者,以目前資金寬鬆經濟回溫環境,他選擇價值型投資方式,篩選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高殖利率的個股,觀察利率、景氣燈號,如出現反轉訊號,即降低持股水位。
2.事先準備:固定時間(例如每周兩天、每周一次、每月等)做投資前的分析,依照結果擬定資產配置,個股或商品部位增減。
例如,金成五分析後發現,目前指數雖然看起來漲多,但價值型股票漲不多,仍有不少符合的企業漲幅不大、今年業績展望向上,因此,決定以股票6成、固定收益4成的比例配置資金。
3.執行結果:操作時,將原先擬定的部位和標的增減一一執行,不要受盤勢影響或情緒帶動,不隨意進出不熟悉的標的。
金成五早晨仍是觀看財經新聞,但為改掉自己以前看盤時跟著追高殺低的習慣,除非當天有重大財經事件,否則都先以前一日分析的結果下單,下單後到中午才看一下成交狀況,再決定沒有成交者是否需要改價買進或賣出。
4.檢討回饋:固定時間檢視投資組合的績效,符合預期,則持續運作或加碼,不符合原先規畫,分析其因素,再決定是否調整。
金成五在每周三、六會將統計投資組合的市值和現有資金,觀察表現有無穩健發展;每當季報公布,他會一一追蹤個股業績是否合於原先預期,再做汰弱擇強的買賣動作。
這4個步驟的核心精神在於「依法不依人」,讓投資依照紀律,而不是個人喜好而運作,自然能優化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