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新聞時,除了將新聞分為「利多」和「利空」新聞外,必需再把新聞區分為2種。
一般人在投資理財時,常常喜歡追逐新聞或聽小道消息,看到利多消息,見獵心喜,積極搶進金融商品,運氣好賺點蠅頭小利,運氣不好套在高點;見到利空消息,心生恐懼,亂砍手中標的,停損出場,痛苦不堪。有些投資人汲汲營營於取得內線消息,事先布局卡位,結果掉入市場主力的陷阱。投資人因為不瞭解金融市場的運作,也不清楚財經新聞的規則,往往誤判新聞,做下錯誤的投資決策而懊惱不已。
所以,我們看新聞時,除了將新聞分為「利多」和「利空」新聞外,必需再把新聞區分為「突發性新聞」和「預期中的新聞」。如果是突發性新聞,利多消息則價格上漲,利空消息股價下跌──例如,美國FED突然調低利率、日本央行未在預期中的宣布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都會讓美國和日本股市大漲,連帶的讓美國股票型基金、日本股票型基金大漲,或公司臨時宣布接獲大筆訂單等也都會讓股價上漲;又例如日本發生大海嘯、課徵證所稅、銀行發生擠兌、公司司法敗訴等,都會讓股價下跌,或是歐債危機爆發讓歐美股市重挫,或是台灣政府宣布對不動產課徵奢侈稅也會讓房價受到影響。
如果是預期中的新聞,利空消息發生時,可能會利空出盡,價格反而上漲;利多消息發生時,可能會利多出盡,價格反而下跌。例如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全世界早就知道,全球資金湧入中國,造成中國股市狂漲,中國基金的淨值創新高,真的到了奧運開始,獲利資金紛紛獲利了結,股價反而重
挫。每次「江陳會」前,市場都會預期兩岸有突破性的發展,中概股和兩岸受惠股紛紛上漲,但真正開會後,股價卻硬生生滑落,形成利多出盡的情形。
資訊不對稱也常是投資人忽略的重點,由於新聞和消息的取得有先後之別,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先得到利多消息進場的投資人,早就把價格墊高了,後得到訊息的人只有抬轎的份,甚至可憐的當最後一隻老鼠。試想,公司接到大訂單的利多,最早一定是老闆和業務主管知道,他們肯定會先進場買股,股價因而上漲,接著是公司高層,然後是拜訪公司的基金經理人,接著是記者,最後報紙見報,散戶(個人投資者)見利多搶進股票,正好給了先前進場買股的人出貨的機會。當地方政府要規劃新的重劃區,一定有人先得到消息,事先進場買進附近的土地,消息還沒曝光前土地價格就「一日三市」,等到政府正式公告後,價格早已在高檔了;當理專向你推薦一檔海外基金時,通常價格早就已經漲一波了,我們得到的海外財經資訊一定是落後資訊,這是投資人必須要考量的。
因此,當利多或利空消息見報,不是急於買進或賣出,而是先看看價格過去的走勢是否已經先反映了,再決定投資策略。影響金融商品價格的漲跌新聞千百種,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總體景氣、市場資金、市場籌碼、多空消息和公司財務,這些因素影響到投資人的心理和信心,進而左右投資人進出金融市場的想法,上述新聞的走勢有時一致,有時候卻不同步,投資人必須要多一層思考。
投資人常常錯誤解讀新聞,並誤判行情,結果造成投資虧損。所以如何正確解讀新聞並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提高新聞判斷力和準確度是投資理財成功的不二法門,進而才能累積個人的財富。
作者簡介_張真卿
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財管碩士,曾於華爾街從事證券及期貨交易工作。返國後服務於銀行國外部擔任資深外匯交易員,之後轉任上市電子公司擔任董事長特別助理,同時成立投資公司從事金融操作,期間並前往北京中央財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張老師回國後,一直在大學院校開設投資理財課程,經常應銀行、壽險公司、電視台與社團邀請講授理財之道,並主持FM89.1太陽電台財經節目。
本文摘自春光 《翻轉你的小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