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雖然籠罩全球,但台股卻上演大驚奇,從低檔上漲超過一倍的個股有130檔,遠勝過2019年的81檔和2018年的14檔,其中聯電、長榮、陽明麻雀變鳳凰,漲幅更是高達4-6倍,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股。
投資人都賺到這麼多?從成交量變化來看,沒有!
以長榮來看,上半年股價在9-12元之間盤整,大多數時間成交量在1、2萬張之間,最低則只有6、7千張,市況相當低迷;8月以後股價和成交量開始升溫,成交均量來到13-15萬張,股價攻抵20元附近。
接著隨著「缺櫃」消息不斷釋出,參與者愈來愈多,去年12月以後成交均量放大到30萬張以上,12月29日當天,更創下88萬張的天量,這時候,融資比率也從8月前的3%,竄升到年底26%(如下圖一)。
▲圖表來源:histock.com
從走勢成交量就出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多數投資人是12月以後才積極加入長榮的交易,那時候股價已經近30元,離低點已經上漲超過一倍;另一方面也顯示,散戶是資訊落後者,等到報紙不斷報導「缺櫃」訊息和EPS預估,才急忙跳進來「摻一腳」,其實早在8月開始起漲那一段,就已經有本土投顧法人出具看好的研究報告。
在這裡可以看出有趣的人性。試著想想,如果百貨公司本來千元的上衣特價199元,想必一堆人都擠在專櫃前搶買衣服,連偶然經過的路人甲乙丙丁,看大家瘋狂也跟著加入搶奪戰,畢竟打2折的衣服,買到賺到,現在穿不到以後可以穿。
股票買在低於價值 勝算高
但買股票卻剛好相反,漲的愈高、愈貴,反而愈多人搶(成交量放大),卻忘掉投資的真諦就像買下一家公司,價格要買在價值以下,才是真正「搶便宜」。
長榮何時出現價格低於價值?舉個簡單例子,用「市值」來詮釋就能清楚明瞭。
在這波大多頭上漲前,長榮股價多半在12元上下走動,最高不到14元,最低在8-9元,是典型的無聊股票,除了各房兒子吵經營權登上新聞版面外,也沒多少投資人正眼瞧過,但仔細回頭看,當時長榮股本481億元,市值只有577億元(以12元計算)。
從前10大股東來看,創辦人張榮發家族的投資公司包括巴拿馬長榮國際、長榮國際(股),以及張家兄弟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等,合計約3成股權,換算持股市價為173億元。也就是說,如果有心人要問鼎經營權,只要砸超過200億元就有機會一爭天下,尤其現在張家兄弟還失和。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取得長榮主導權,還可以一併獲得長榮般空(持股16%)、榮運(持股40%)的經營權(如下圖二),算盤怎麼撥都划算,這部份相信張家也一直保持警覺,所以一般正常公司老闆都不希望股價太低,影響經營權穩定,甚至習慣在媒體前看好自家股票,為的就是拉抬市值,增加市場派挑戰的難度。
▲圖表來源:Moneydj.com
以上觀念筆者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肆虐時,曾在上節目時提過的觀念,當時長榮股價就是在10元面值附近;另外還舉例裕隆,3月底因為財報一次打掉損失出現大虧,股價最低跌到14.4元,市值只剩220億元,但它的旗下轉投資還擁有中華車、裕融、裕日車…等績優公司,以及新店、三義的龐大土地資產。
成交連續出量 留意大額交易者順勢下車
再者,成交量連續滾出天量,對主力和法人是天賜良機,為什麼?可以從寶佳資產投資遠百這事說起。
依照勞動基金游迺文弊案所揭發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寶佳資產開始佈局遠百在下圖三的A段(買了17萬張),隨著特定買盤進入,成交量也順勢出現底部暴量情況,但等到買盤不繼後,整個成交量就跟著萎縮。
2020年4-5月間,寶佳資產一度想要出脫遠百,但沒想到接盤力道太弱,成交量遲遲無法放大,立刻出現回檔(B段),最後動腦筋動到大家的血汗錢——勞動基金,以及委外代操的幾家投信(C段),來當「盤子」接下籌碼,讓寶佳資產可以順利下車。
▲圖表來源: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對主力、法人或大戶而言,手上一次進出股票張數是用萬張計算,買的時候容易,但要出脫卻要有時機,也就是成交量要夠大,於是就有幾種方法。
第一種是真的靠基本面發光發熱吸引更多買盤進來;次之是透過網路、利多謠言、媒體報導等方法吸引不知情者;最後則是找另一個替死鬼(如勞動基金),安全出脫股票。
很多散戶一次進出不過數張至數十張,一鍵就可以出清,但卻忽略大額投資者賣出股票所面臨的情況。或許有人好奇,連續出量也許是換手量,這就要衡量這檔股票是因為基本面擁有每年不斷成長的護城河,如台積電,還是一次性機會財。貨櫃航運的長榮、陽明,以及製程較成熟的聯電是哪一種,就看各位看倌如何思考。
檢視一下自己手上套牢很久的股票,是不是都是之前追逐漲多的熱門股所留下的「紀念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最好調整投資策略,在股票低於價值、無人聞問時買進,眾人瘋狂追價時賣出,任何股票的生命循環,都是從冷門到熱門,然後繁華落盡,之前的南六、康那香、國光生、聯電、國巨、宏達電、南璋….等,都是歷史教材,值得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