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一》不選標的、不擇時
事先固定進場 不是任何人能決定
一位參與私校退撫管理制度設計的教師說:「政府基金的管理弊端已經聽聞不少,當時設計制度時就在想,如何避開這些問題。」他強調,不能說私校退撫百分之百沒有問題,但比起現在採用主動式投資的其他政府基金,已大幅限縮人為操作空間。
私校退撫儲金是財團法人機構,董事會由21位老師代表組成。然後再從這21位董事選出4位,加上業界專業人士共組「投資策略小組」,並聘請業者擔任投資顧問,目前投資顧問是群益投信。
8年前,私校退撫儲金成立時,即以「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投資,換言之,不直接投資股票、債券,而是投資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降低操縱單一股價的機率。
此外,投資的資產配比早已根據股、債、現金,再加上日本、歐洲、美國、台灣市場,事先做好多重配置比率,成立8年來還沒有改變過。投資顧問會依據市場配比,建議適合投資的基金,篩選出的基金建議名單,交給投資策略小組與董事會通過後,再交給另一家證券公司交易,而且進場時間均固定在每月17號。「事先固定好交易時間,不是任何人可以決定。」
反觀勞動基金,無論是自營或委外代操,都是人為選定股票標的和進場時間。像此次勞動基金弊案,就疑似前勞動基金運用局國內投資組組長游迺文與寶佳集團共謀,操縱遠百股價。
勞金局對交易時間的掌握,甚至大到連已通過審核的委外代操部位,都由勞動基金運用局單方面決定撥款日期。「有時候得標了,政府認為現在不是進場時機,錢一等就兩年。」這位內部人士說。投信想趕快拿到錢,要不斷找勞金局溝通,在這種制度之下,若最後績效不彰,也不知到底是勞金局擇時判斷錯誤,還是代操單位投資標的不當。

改革二》球員不兼裁判
管理監理不能隸屬同一個老闆
目前關於游迺文的檢舉至少有四次,但都無疾而終,顯然勞動部內控鬆散。「被監理對象與監理單位都是同一個老闆、同一個黨派,怎麼找得出問題?」熟悉政府四大基金操作的人士說。
這次意外曝光係因九月初勞動部政風處處長換人,新上任處長將檢舉信、相關資料送往檢廉單位才引爆。
勞動基金的監理單位隸屬勞動部,雖然委員會包括金管會、專家學者等,召集人由勞動部次長兼任。「但是,監理單位跟管理會幾乎是平行,對上同一個老闆。」目前政府四大基金都是同樣管理架構,例如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由銓敘部操盤負責,監理單位也在銓敘部。
然而私校退撫儲金的監理設計不一樣。私校退撫儲金是財團法人組織,董事會由私校老師代表組成,監理單位由教育部負責,兩者沒有同一個上層機關的問題,會計師更是每兩年換一次。
改革三》公開績效資訊
定期發布資產總額、年化報酬率
私校退撫的操作績效如何?「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就更應該即時地將公開資訊揭露出來。」私校退撫儲金的參與者,每周皆會在通訊軟體上收到總體市場概況、每月亦會從電子郵件得知個人帳戶績效,從投入金額多少,累積資產總額、年化報酬率,都一清二楚。
反觀勞動基金,不但要勞工主動搜尋,甚至在搜尋時,還必須通過自然人憑證等重重關卡。「至少勞退新制的個人帳戶能做到相同程度,讓勞工輕鬆接觸相關資訊,大家一起監督績效。」熟悉政府基金的人士建議。
勞動基金規模高達4.84兆元,無論是監理、管理制度,甚至是資訊透明度與親近性,都存在不少疏漏,看不到一個進步國家該有的管理樣貌。過去,有不少團體建言,勞退新制勞工自提部分該推自選平台,但勞動部態度相對消極。雖說有部分勞團人士反對,「但推自選平台相對限縮勞動部管理人員權力,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這位內部人士說。
弊案吵得轟轟烈烈,但在新聞背後,顯現的是制度問題,不加以改善,讓投資機關主管掌有大權、監管機關繼續裝聾作啞,難保不會出現「下一個游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