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退休金的最大敵人是通膨!45歲就退休,他靠3招理財:6年後總資產比上班時還高

退休金的最大敵人是通膨!45歲就退休,他靠3招理財:6年後總資產比上班時還高

田臨斌

聰明理財

shutterstock

2020-11-04 14:36

6%年回報率怎麼算出的?從經驗來看,市場上有各式各樣投資工具,如果不求貪不求短利,穩穩當當拿平均5%至10%年回報率不是件難事,連我這種理財門外漢都可以做到。我憑藉的是2樣東西......

 

分散風險,複利效果

 

「一個富翁不過就是一個有錢的窮人而已。」──費爾斯,演員

「這年頭相信幽浮的人,比相信政府會照顧你的退休金的人還多。」──庫克,企業家

 

再讓我們回到退休需要多少錢,以及該如何實踐。前面說過,需要多少錢因人而異,取決於個人的生活形態。假設你已經對退休後的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憧憬,而且透過記帳對需要多少錢有個大致的概念,那麼,需要擁有多少資產才能放心大膽的做出改變呢?

 

在講數字前有3個前提:

 

(一)要有足夠的醫療和人壽保險。就算你的財富足夠負擔眼前生活,但「老本」不可不留。台灣的健康保險環境算是相當不錯,在這基礎上,你要按需求補足缺口,但也不必把需求訂得太高,生活的目的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在沒有後顧之憂狀況下,把每一天過好、過充實。保險和理財一樣(也可說,保險是理財的一部分),愈早開始負擔就愈輕,成效也愈好。

 

(二)你必須沒有負債。我在領到退休金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貸還清,不要去想一大堆財務槓桿,以債生財之類的東西。記住!退休的目的是過想過的生活,無債才能一身輕,也才能專注在真正值得專注的事物上。

 

(三)擁有自住的房產。

 

有了這3個前提,就讓我們來算一筆帳吧。舉個例子,假設你算出退休後每個月得花5萬元,那麼我認為,你需要大約價值一千萬元能為你生財的資產。什麽叫做能生財的資產?自住房不算,因為不能生財,能生財的是股票、基金、定存、出租房等等。為什麽是一千萬元?因為我算的是6%的年回報率,提供一年60萬元,也就是一個月5萬元的收入,生活花費外還需要存下部分轉投資,以應付通貨膨脹。同理可證,如果你每月需要10萬元過活,那就需要2千萬元能為你生財的資產。

 

6%年回報率怎麼算出的?從經驗來看,市場上有各式各樣投資工具,如果不求貪不求短利,穩穩當當拿平均5%至10%年回報率不是件難事,連我這種理財門外漢都可以做到。我憑藉的是2樣東西:分散風險和複利效果。你說:別說笑了,現在利率那麼低,大小金融風暴不斷,怎能保障回報?如果只談一年的確不敢保證,時間拉長問題就變小了。

 

如果你納悶:為什麽還有那麼多人投資賠本,其中不乏專業人士?這就是祕訣了!一般人投資求的不是發家致富就是短期高效,投機性高,但我求的是長期穩健的經濟發展和時間紅利,決策方法當然不同。

 

年頭不好,別人大賠我小賠或不賠,年頭好時,別人大賺,我小賺,重點是別人賺了還會賠掉,我賺的當成生活費花掉。事實是退休6年,不算賣屋獲利,我的總資產比退休前還有小幅上升,別忘了,這期間還經歷過好幾次大小金融風暴。

 

若你還有疑問:如何分散風險和求得複利效果?問我不如問你的理財專員吧!這些都是一般常識,投資標的盡量按行業、貨幣、風險度分散,長期加碼定時、定額基金,如此而已。

 

此外,我絕不參加金錢遊戲,不做短期隨機性的投資,不打聽小道消息,不跟隨市場起舞,唯一不放過的是複利效果,也就是時間紅利。它就在那裡,不拿是傻瓜,要拿就要有耐心和紀律。沒騙你吧,理財不但一點都不刺激好玩,其實是件挺枯燥乏味的的事情!

 

快樂能創造財富

 

「年輕時我以為金錢很重要,現在老了我確定金錢很重要。」──王爾德,作家

「財富的增加和對死亡的恐懼,成正比。」──海明威,作家

 

退休金最大的敵人就是通貨膨脹,如果平均每年4%,20年後同樣金額能買到的東西連現在一半都不到,何況退休後可能活個4、50年。所以退休後更要理財,好消息是,歷史證明複利的神奇效果能夠輕易擊敗通膨。

 

我的理財內容不複雜,房屋租金加上定存利息和基金投資。錢財之外,更大的保障還在自身,讓自己保有工作賺錢的能力以備不時之需,只要還年輕,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健康的身體,簡單的生活方式,靈活的地點適應性,才是免於憂慮的最大憑恃。

 

有一個調查報告指出,西方人開始認真做退休準備的平均年齡是33歲。當然國情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差異,都讓大部分亞洲人在30多歲的時候還覺得,退休是件離自己極遙遠的事。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準備愈充分愈可能成功,任何事都一樣,理財和保險要儘早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養成健康習慣,培養興趣嗜好難道不也是一樣嗎?

 

準備的目的是降低風險,不是消滅風險,適當的風險不但可以被接受,事實上它的存在讓人生不致沉悶無趣。我不建議你非得在理財這門課得高分才考慮退休,錢愈多當然保障愈大,但必須付出愈多時間和生活作為交換。必須要做的事是設定「足夠」的目標,並且透過有紀律的理財達成。達成財務目標也不代表就此無憂無慮活到100歲,而是讓我們能夠放心大膽致力於最想做的事情,即使遇到不順,也還保有應變能力。

 

另外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愈早退休的人愈不缺錢(當然排除那些有富爸爸的人),反倒是愈擔心錢不夠用而儘量延後退休的人,經常處在財務焦慮當中。

 

對這個結果我一點也不驚訝,原因是:早退休表面看來失去眼前的固定收入,但賺到的是自由的時間運用和充實的生活體驗。只要不是真的就此一休到底,而是在摸索行走上實現自我的道路,經常都能在無心插柳情況下創造財富。即使不行,一個精力充沛、敢於承擔風險的人也比一個瞻前顧後,不願嘗試新鮮事物的人更能面對挑戰。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財富不見得能創造快樂,快樂卻能創造財富!」

 

作者簡介_田臨斌

1960年生於臺北,成功大學畢業。大學時期外號”老黑”。曾任:臺灣殼牌石油公司董事長,殼牌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現職:全職”樂活家”興趣:閱讀,看電影,運動,旅行;兼任”老黑的博客”版主。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如何30歲賺1000萬開始半退休?跟有錢人學致富4關鍵:原來財富自由裡的「黑馬」是它
如何30歲賺1000萬開始半退休?跟有錢人學致富4關鍵:原來財富自由裡的「黑馬」是它

2020-10-27

一個前外商老董的告白:40歲以前除了銀行定存,我所有理財幾乎是全軍覆沒...
一個前外商老董的告白:40歲以前除了銀行定存,我所有理財幾乎是全軍覆沒...

2020-09-29

老了需要多少錢?前外商老總退休10年親身驗證:做好3個準備,退休金1000萬就夠用
老了需要多少錢?前外商老總退休10年親身驗證:做好3個準備,退休金1000萬就夠用

2020-08-27

走到哪,身邊人都滿嘴投資?45歲退休上班族觀察「理財熱」現象:想財務自由,有5個錯不能犯
走到哪,身邊人都滿嘴投資?45歲退休上班族觀察「理財熱」現象:想財務自由,有5個錯不能犯

2020-08-13

一個退休老董的忠告:錢有2種,花掉的是錢,沒花的是紙,紙放久了就成遺產
一個退休老董的忠告:錢有2種,花掉的是錢,沒花的是紙,紙放久了就成遺產

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