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態勢詭譎,在中美貿易戰火未停、新冠肺炎持續蔓延影響下,帶動供應鏈加速轉移。
這也是台灣企業轉型的最佳時機,在滿手現金的條件下,該如何有「傑出的一手」?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因中美貿易戰火猛烈,愈來愈多企業啟動「能做不能說」的轉移生產基地、轉型行動,每個消息的曝光都震撼市場。
從和碩入股立訊、緯創出售中國崑山iPhone組裝廠給立訊,緊接著,可成將中國泰州廠賣給藍思科技,各家台廠透露的訊號愈來愈強。中磊、岳豐等中小型科技台廠早已走進東南亞設廠;但營運量大、重投資的企業面臨搬遷不易的窘境,正因如此,大廠紛紛做出「搬不走,就出售」的決議。
曾經西進的台廠,在中美狹縫中,被迫尋找下一階段的發展契機,生產工廠的去向、伴隨轉型策略調整,已經成為諸多企業現階段的大考題。
關鍵報告 促台積電赴美設廠
全球管理顧問三大龍頭之一、客戶涵蓋財星五百大企業、擅長協助企業擬訂轉型策略的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以下簡稱波士頓顧問),今年三月發表一份關鍵報告,此報告讓美國政府意識到,若要繼續保持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必須吸引更多如「台積電」等擁有領先技術的企業來美設廠。報告透過情境模擬,包括中美完全脫鉤,提醒全球科技廠可能面對的未來以及如何調整全球布局策略。
然而,在台灣擁有不少高科技業客戶的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馮博堅則提醒,要調整,勢必得先知道怎麼調整,調到哪裡去,在此之前,更需要明確、聚焦的策略方向。
馮博堅強調,「科技業大老都在說進軍汽車、醫療,但這兩個產業很大,究竟要走進哪個sector(領域),才可以發揮最大綜效?」馮博堅認為,企業主務必得清楚規畫未來藍圖,併購才有意義,也才能打一場漂亮的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