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筆定存到期或儲蓄險到期,可以投資台灣的金融股當定存嗎?」
近期很常收到讀者來信問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近期有一筆定存到期或儲蓄險到期,可以投資台灣的金融股當定存嗎?」這樣的來信問的問題也算是很常見,我也是一個個仔細的回覆,但覺得應該還是有很多讀者也有類似的疑問,或者正要做這樣的投資理財規劃,想說就趁著中午有空給大家分享一下想法。
第一、任何股票投資都有風險,沒有所謂定存這種股票。定存股這名詞只能說當年發明的編輯或記者太強了,完全打中了台灣投資人的心,但任何的股票投資都不是定存,務必理性的去分析。
第二、假如真的銀行股可以穩穩每年賺4~6%的股息,那該銀行就不用拼命推各種理財商品給客戶,理專也不用每個月揹負龐大的業績壓力,應該直接用力的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賺取股息就好。而且還有帶動股票上漲的效果。
第三、官股跟民營的金控各有優缺點,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前者比較穩,但也沒爆發性,後者比較有爆發力,但股價就不平穩了。
第四、官股銀行比較容易有各種鳥事,例如早期有民意代表用墳地去超貸,然後放爛不管,銀行自己吞下,這損失的都是股東權益。諸如此類的事情,可以去找找歷史的新聞,相當豐富,股齡久一點的投資人應該知道那是怎回事。
第五、「銀行不能倒,要不然政府也會出來收爛攤子?」這句話對也不對,官股的行庫我也相信很難倒,但可以長期股價維持在低水位,並且不配息,或配發極低的股息。那「以為是定存的投資人」並沒辦法達到當初預想的報酬率,加上生活要緊急用錢的時候,就只能認賠變現了。
而另外就是合併,一家快不行的併給另一家比較好的,兩邊的股東哪個會吃到豆腐這個要看當時的條件,但比較差的那家肯定股價會先狂掉,所以你買進30元的某股票,以為每年會配發1.5元,但後來才發現領了2年股息或3年股息,股價卻跌到剩10元,甚至更低,那後來被併購後,領到的股票總股數可能還縮水不少,這依舊是套牢,並非是「定存」。
最好還是了解各家公司的獲利來源,來自保險還是銀行、還是消金或企金,證券為主體的金控會不會隨著股市熱度退燒而獲利大減?這些都是細節。
投資金融股簡單嗎?我認為一點都不簡單,更別用「定存股」這名詞來騙自己。祝你們都有美好的一天,謝謝你們的閱讀與肯定,繼續用中性淺顯易懂的文字分享更多投資理財事。希望可以分享給更多作投資的朋友閱讀。
#股票#定存#兩者大不相同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