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財報作假事件,在全球引發了對中國企業的不信任,台灣也不例外。《今周刊》分析KY企業三大疑點,提醒投資人注意,不要誤踩地雷股。
瑞幸咖啡財報作假事件爆發後,不僅導致其市值蒸發近五十億美元,五月中旬瑞幸咖啡已收到來自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的退市通知,面臨下市危機,未來還可能須支付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超過百億美元的求償金額。
更重要的是,過去幾年來中國企業快速擴張,趕拚上市的速度,讓全球投資人驚歎;然而,這樣的模式一直受到市場質疑,瑞幸咖啡的舞弊已經牽連到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的信用,導致中國企業財報不透明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當信任如一連串的骨牌般迅速倒塌,華爾街對於中國企業的不信任感,可說達到了高峰,甚至引發了一波「讓中國企業在美國下市」的聲音。
那麼台灣呢?雖然台灣對於中資企業還是有比率限制,目前依照《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比較明確的規定只有限制中資三成的持股比率。《台灣經濟新報》信用評等部協理李冠皓表示,當初剛開放海外公司第一上市(簡稱KY股)時,相關規定還沒有那麼完整,雖然為數不多,也是有部分中國企業透過「第三地」投資來台上市。
疑點一〉負責人,曾經擁有「中國籍」
這當中,尤其是部分公司的負責人或董事長曾具有中國籍,後來才轉籍至香港或其他國家的「泛中資」企業,都是近年來因加強KY股審核後,才比較少出現此情形。
事實上,二○一九年就有發生綠悅|KY下市的案例。當時下市的綠悅,備受小股東抨擊,主要是因為下市當時,綠悅的每股淨值還有六十一.五七元,綠悅董事會卻只開出四十元,低於每股淨值的收購價格進行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