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失控,以美股為核心的全球股市陷入恐慌殺盤,截至3月13日為止,至少9個國家股市啟動「熔斷」機制,超過10兆美元的市值蒸發,台股則一度失守萬點關卡。
這波雖然是以疫情擴散為導火線,但背後深沉原因,在於「川普式榮景」出現泡沫,藉機回檔修正。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時(2017/1/20),道瓊指數收在19827點,接著他以股市漲跌為自己的政績櫥窗,透過推特喊話、減稅,甚至逼迫聯準會降息等手段,推升指數最高漲到29568點(2020/2/12),如今道瓊回到21200點(2020/3/12),幾乎回到上任時的位置,三年下來等於一場空。
隨著疫情恐慌對股市的調整,超漲的泡沫逐漸消除,加上1-2月中國武漢封城後,企業復工情況一延再延,影響這兩個月的營收表現,更是加速股價下跌。不過在一片股市「綠油油」之際,除了關心疫情最新發展外,哪些公司營收不受影響,或者雖然營收下滑,但大股東私下有增加持股動作,卻是值得關注。
台積電成為外資提款機 疫情控制後還是會回補股票
從1700家上市櫃公司前2個月營收來看,逆勢成長的多半集中在疫情受惠產業,或影響輕微的族群。
例如網購業者富邦媒(8454)、網家(8044);口罩相關的恆大(1325)、康那香(9919);科技股的台積電(2330)、光罩(2338)、宏捷科(8086)、弘塑(3131)、旺宏(2337)、大立光(3008)、聯發科(2454)、矽力-KY(6415);以及和泰車(2208)等,其中權值股台積電現在被外資每天賣超提款,但只要疫情消息獲得好轉,未來在基本面撐腰下,預料外資仍會回頭補貨。
至於營收因疫情衝擊出現下滑,原本就在情理之中,像廣達、仁寶、緯創等全球前五大筆電大廠,2月份全體出貨量為430萬台左右,較1月大減40%,又比去年同期減少37%,仁寶股價還因此跌到16.35元,創下2015年8月以來新低。
另外,屬於境外公司,尤其主要營運在中國地區,營收也呈現大幅衰退,例如大略-KY(4804)、金麗-KY(8429)、勝悅-KY(1340)、再生-KY(1337)、大峽-KY(5281)、麗豐-KY(4137)等,前兩個月累計營收年衰退均達到50%以上,顯示受害災情不輕,接下來必須再持續觀察,不急著出手。
但如果營收呈現下滑,大股東持股卻暗地裡增加,則值得推敲可能原因,包括股價是不是低於應有的價值,或者,未來業績可能出現先蹲後跳的發展。
產銷組合調整、毛利率節節上升 良維跌深有買盤低接
舉例來說,以連接線(器)為主要業務的良維(6290),前兩個月累計營收為7.2億元,年衰退達34%,尤其二月份營收僅2.8億元,較去年更衰退40%。但從下圖一會發現,持股400張以上和1000張以上的大股東今年以來持續加碼,成本約在61元至67元之間,而目前股價因為恐慌性賣壓,已經跌破50元(3/13)。
(註)目前集保中心最新數據,圖表來源:神祕金字塔
大股東敢進場的原因,大致可以從毛利率走勢看出來(下圖二)。2018年第三季,良維毛利率僅有6.68%,到了2019年第三季,快速跳升到25.29%,單季稅後EPS則從負0.13元,增加到1.92元,2019年前三季累計為4.76元。
據了解,毛利率會節節上升,除了關閉中國營運不佳的蘇州廠、增加生產線自動化外,原料銅的價格下跌,以及匯差收益,都是原因,但最關鍵因素,是公司這些年一直在淘汰低毛利的產品,增加高毛利的新產品,讓整個產銷組合更具競爭力。
例如供應大客戶蘋果iPad平板、電腦的電源轉接頭,其貢獻在去年第三季已超過傳統電源線,這部份毛利較高,有助於提升整體獲利,目前蘋果占公司營收比重約五成。
資料來源:MoneyDJ
另外良維還往資料中心的高安培電源線、充電站所配置的充電槍線材等產品進行佈局,還打入IBM、亞馬遜、惠普、戴森(Dyson)等國際品牌的供應鏈,像亞馬遜的伺服器電纜訂單準備在今年積極出貨,屬於單價高、毛利佳的產品;戴森部份則是供應吸塵器、電風扇、吹風機等產品線組,由於市場定位為高單價,因此給的利潤空間也不錯。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深圳子公司良穎電子一直延至2月17日才復工,由於工作天數減少使得營收出現衰退,股價也跟著從70元高點,一路滑坡到最低45.65元(3/13),但3月份後隨著營運重新回到軌道,營收應該能回到去年單月5、6億元以上的水準。
筆電代工廠成為收息股 英業達跌愈多愈有吸引力
另一個例子就是筆電代工大廠英業達(2356),在疫情發生前,股價本來在22-23元之間進行橫向整理,但隨著市場恐慌情緒蔓延,開始出現「跳水」走勢,最低跌至19.7元(3/13),回檔幅度超過一成。
投資人急著賣股,同樣是因為消息面不確定性,以及營運繳出難看成績單,英業達累計前兩個月營收只有467.8億元,年衰退達35%,二月份更因為筆電出貨量跌破百萬台,營收僅174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41%,這是近些年來未見過的慘況。
然而從下圖三的股權變化會發現,持股400張以上和1000張以上的大股東也是在逢低承接,3月13日台股一度重挫700多點,英業達跟著創下波段最低點19.7元,但隨即開低走高,盤中一度翻紅,顯然20元以下買氣不弱,而公司也對外表示,雖然疫情肆虐導致開工延期,但客戶訂單還沒有看到下修的情況。
圖表來源:神祕金字塔
目前英業達主要代工產品以筆電、伺服器、智慧裝置等為主,毛利率一向不高(約4-5%水準),但由於國際主要大廠的市場份額已定,反而每年能穩健獲利,甚至和緯創、仁寶等個股,成為市場看準的收息股。
為何說是收息股?英業達去年前三季稅後EPS為1.15元,全年估計約1.5元,過去四年(從2018年至2015年)分別是1.81、1.88、1.57和1.55元,獲利相當穩定,而這四年的配息金額則在1.4至1.65之間,配息率約90%。
換句話說,英業達今年可望配息約1.4元左右,以20元股價計算,股息殖利率7%,比銀行定存好很多。如果股價再因為股災跌更多,那麼,殖利率自然會拉升更具吸引力,對保守型投資人來說很划算,也難怪有大股東趁機在低接。
台股史上歷次的股災,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歐債危機、日本福島核災等,每次利空的「包裝」形式不盡相同,但一樣的情況就是很多人都因此「嚇破膽」,急忙在低點砍殺股票。然而就在股價大幅下挫的同時,投資機會也在逐漸浮現,就看股民能不能像大股東一樣,冷靜看待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