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基亞沉潛五年 張世忠:曾摔倒但沒摔死

基亞沉潛五年  張世忠:曾摔倒但沒摔死

林宏文

台股

劉咸昌攝影

1165期

2019-04-17 14:54

基亞事件至今五年,背負當年炒作股票的罵名,基亞董事長張世忠近幾年努力挽回名聲,他覺得台日聯盟的成功要歸功日本,基亞只是配角,他要為基亞再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月八日,日本Oncolys公司公告,與台灣基亞生技合作開發的抗癌溶瘤病毒藥物,已成功授權給國際大藥廠羅氏(Roche)旗下的日本中外製藥公司,總授權金額為五○○億日圓(約新台幣一四○億元)。由於此一開發計畫是由基亞與Oncolys各占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最後授權金額也將依此比例分享。

 

這項台日合作案,是日本近年來最大的藥品授權案,也打破台灣新藥產業歷來的授權金額紀錄。受到消息激勵,基亞股價連續拉出三根漲停板,讓沉寂已久的生技股,又重新吸引投資人目光。

 

「我們曾摔倒過,但沒有摔死!」坐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的基亞生技辦公室內,多年來首度接受媒體專訪的基亞董事長張世忠,有些激動地道出這段話。這也是憋在他心裡很久的話,五年來才有機會一吐為快。

 

十一年前投資百萬美元

救了日商夥伴  也救了基亞

 

五年前,國內生技新藥產業一片榮景,當時基亞股價最高漲至四八六元,不過,由於研發中的肝癌新藥PI-88,在臨床三期試驗解盲失敗後,股價連續跌停十九天,成為當時拖累生技股的元凶。基亞事件重創了台灣生技新藥產業,至今讓基亞公司的形象,幾乎與股票炒作畫上等號。

 

也因為身上還背著這個「原罪」,四月八日授權案公布後,還有許多人不相信是真的,直覺認為基亞又在炒股,甚至還有股市名嘴不客氣地開罵,「基亞漲停,妖股再現!」

 

此外,主管機關擔心投資者受害,也不斷要求基亞揭露更多資訊,因此連續三天,基亞順應主管機關公布兩次重大訊息,還主動再上傳一次重訊,強調即使雙方已簽合約,但未來仍有資訊揭露有限與研發可能失敗等風險,希望投資人持平看待。

前任基亞財務長、現任基亞、高端等公司執行董事的歐朝銓,特別在專訪開始前走進會議室對記者強調,「今天這篇專訪,請不要寫得太好,我們不希望投資人受傷。」

 

對這項授權案,張世忠一開口也很直率地說,「我們在這個案子中只是配角,所以根據我們的定義,這不能算是基亞的成功。」他認為,頂多只能說,「十一年前投資了這個案子,代表我們很有眼光。」

 

回溯二○○八年的情景,當時日本Oncolys公司缺錢,來台灣找合作夥伴,邀請基亞做最拿手的肝癌適應症研發,其他適應症則由日方自己做,雙方並約定依照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的比例,分享最後的產出成果。

 

張世忠說,由於基亞只是被動角色,許多細節並不清楚,資訊揭露也要由日本合作方提供。但由於當時基亞投資Oncolys一百萬美元,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真的是天公疼憨人,當時他們快倒了,我們幫忙拉一把;如今台灣不太好,他們也挽救了我們。」

 

確實,回首基亞事件發生至今五年,張世忠確實體會到「人情冷暖」的深刻感受。平常會往來的朋友不見了,許多冷嘲熱諷如影隨形,張世忠都選擇沉默以對,也很少出席公開場合。

 

慘澹的五年帶頭減薪三成

證嚴開導  淡然看待嘲諷 

 

創業前在慈濟醫院服務過十一年的張世忠,有一次還回去慈濟,請證嚴上人給他一些開導。很多夜深人靜的夜晚,上人提醒的「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及「誠正信實」的告誡,不斷地浮上心頭,讓他反覆地拿出來思考體會;如今,「面對外界的冷嘲熱諷,我已經可以比較淡然了。」

 

其實,外界不知道的是,過去五年,基亞經營團隊除了想辦法開源節流外,還曾做過高階主管減薪的決定。包括張世忠自己減薪三成,總經理減薪二五%,副總經理減薪十五%;此外,由於多次送件增資都未獲主管機關通過,公司即使總部員工僅剩三十個人,但許多事情仍然持續推動,並且還多做了許多新計畫。

 

例如,基亞曾試過發展抗體藥物,前後歷經三年投資,雖然最後仍在一六年收掉,但也讓張世忠決定,重拾十多年前就做過的細胞治療,並且把十餘年前就擔任基亞研發副總的專家張順浪請回來,全力發展自然殺手細胞。去年國內開放《特管辦法》,基亞成為跑得最快的一家,目前在純度及毒殺效果上都處領先地位,張順浪也於今年二月順利接任基亞總經理。

 

其實,生技產業一直有高風險、高報酬的特色,因此,面對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產業,基亞採取的是「擴大布局、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而且,這項策略的產生,早在十三年前就已確立。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基亞,今年正好滿二十年,從○一年就開始做PI-88肝癌的研發,燒了幾年資金,到了○四年,張世忠警覺台灣資本市場很難支持公司做好幾種新藥開發,於是,先嘗試做健康食品,希望創造一些營收,但做了一年多,發現健康食品靠的是行銷通路,並非基亞專長。○六年,基亞內部有一次很慎重的策略會議,請大家思考,「基亞到底能做什麼?」

 

全力開拓高端技術領域

重拾初衷  轉投資成果豐碩

 

當時的結論,是尋找一個比新藥風險低、能創造營收,而且需要高端技術的領域,最後找到的就是核酸檢測及分子診斷市場,這個市場每年都有兩位數的成長,而且印度、中國市場的成長率更高達十五至二○%。

 

策略確定後,當年基亞就去美國併購一家Texas Biogene公司,將技術移回台灣,接著又到中國上海設工廠,切入與血液安全有關的核酸檢測業務。沒想到,○八年北京首度舉辦奧運,為提升對全球運動員的輸血等醫療水準,宣布所有血液檢查都要升級成核酸檢測,基亞大陸核酸檢測業務成為搶手貨,一二年,基亞原本一千萬美元的投資,最後以六千八百萬美元賣給美商PKI公司。

 

在這個成功的投資案後,基亞的併購及轉投資更大步邁進。一三年,基亞團隊發現,由於很多人過度使用手機與平板電腦,眼疾勢必成為未來最普遍的疾病,因此當年也收購了台灣最大眼科藥廠溫士頓公司,這家布局眼藥產品最廣泛的公司,除了黃斑部病變的藥以外,其他眼藥都已具備。

 

除了溫士頓之外,基亞還布局了兩家重要的公司,一家是取得美國國衛院等疫苗技術授權、去年已順利掛牌上櫃的高端疫苗;另外一家則是主要營運在廈門、以精準醫療產業中分子診斷服務為主的德必碁,也讓基亞生技在自身版圖外,還擁有三家前景看好的轉投資公司。

 

三月下旬,在一場生物產業協會的會員大會中,當議題討論到「如何重燃生技熱情」時,許多人提到目前資本市場仍然低迷,政策及資金都有不足之處,倒是張世忠語重心長地說,「我比較擔心的是,大家已失去了熱情,其實每個人更應該好好想想,當年的創業初衷是什麼?如何讓自己保持火熱的心,恐怕最重要。」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會是致命一擊。」這是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說過的兩句話,留學英國的張世忠,時常用這兩句話來鼓勵自己,「只要鼓起勇氣堅持下去,寒冬過去,機會就來了!」他說。

 

基亞轉投資的高端疫苗生產線
▲ 基亞除了布局新藥研發,也切入像疫苗研發及核酸檢測等產業。
圖為基亞轉投資的高端疫苗生產線。(圖片攝影/劉咸昌)

 

基亞轉投資公司

 

延伸閱讀
幫大廠臨床前試驗新藥  汎球一站式搞定
幫大廠臨床前試驗新藥 汎球一站式搞定

2019-03-20

「潛規則」重創投資動能  生技新藥股如何劫後餘生?
「潛規則」重創投資動能 生技新藥股如何劫後餘生?

2019-01-02

投資回報26倍 智擎成為台灣新藥股的救贖者
投資回報26倍 智擎成為台灣新藥股的救贖者

2018-08-01

C肝新藥問世 估全台45萬隱形患者受惠
C肝新藥問世 估全台45萬隱形患者受惠

2018-04-25

台灣首支愛滋新藥推手  背後10年生技路
台灣首支愛滋新藥推手 背後10年生技路

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