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名食品公司的行銷專員,到連續榮獲兩屆金鑽獎的優秀經理人,再到現在的專業投資人,劉首信16年如一日,大量閱讀、分析、研究,發掘投資標的與機會,是他永不間斷、也是最樂在其中的事。
劉首信在擔任基金經理人期間,操作的「萬得福基金」短短7個月,績效將近50%,談起他怎麼看盤?挑選飆股又有什麼祕訣?他先是謙虛的說:「其實我並沒有什麼祕笈或法寶。」不過,他認為,以往在網路不發達時,取得財經訊息並不容易;但現在資訊卻多到氾濫,如何「沙中掏金」,已經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劉首信把他必看的報價或財經數據整理出來,與投資人分享。
盤前:每日必看的幾個報價
每天早上8點不到,劉首信已經在電腦前,除了看美股收盤情況,更留意美元指數與波羅的海指數的走勢變化。「這比美股漲跌更重要」他說。
為什麼?「匯率對於總體經濟的變化最敏感,而美元指數則是美元兌全球幾大主要貨幣的匯率綜合而成,因此它經常會領先反應未來經濟情勢的變化。」至於波羅的海指數,則是全球貿易與原物料景氣的重要指標,也和全球景氣息息相關,因此他不只看波羅的海指數,還仔細看散裝、貨櫃、海岬等分類指數。
接下來,劉首信會注意8點開盤的日、韓股市走勢,尤其是韓股「我做過統計,韓股與台股的連動性相當高,台股開盤漲跌幅往往與韓股前半小時平均漲跌幅差不多。」參考這些訊息後,他就大致預估台股今天的走勢,並擬定因應策略。
盤中:「東張西望」,從漲幅大的類股找故事
盤中呢?「我喜歡『東張西望』。」除了自己的持股外,劉首信還不時查看權值股、產業龍頭股、期指、亞股、新台幣匯率等等。
其中,他最專注的看盤頁面有兩個。第一個是他把亞洲各國股市走勢組成一個畫面,觀察連動情況。「全球股市其實有『蝴蝶效應』。除了陸股之外,其他主要股市都是依循同一個脈動;一段時間下來,各國的漲跌幅其實都差不多。以台股來說,韓股指數、那斯達克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以及上証指數,對台股影響比較大。」劉首信點出觀盤重點。
第二個畫面他盯得更緊,就是「細產業走勢」。「我不是在幫看盤軟體做廣告,但我用的這套擁有這項功能,對我幫助實在很大。」劉首信做得就是將所有細產業的漲幅排序,找出「月漲幅」最大的前5名至前10名的子產業,再鎖定這些子產業的成分股開始研究,這就是他「Top-Down」的選股模式。
劉首信的經驗是,月漲幅能連續幾天維持在前5名,「後面一定有故事」。曾經做過行銷的他認為,股票投資其實也是一種行銷,需要想像空間、需要一個夢、一個故事。也許市場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股價已經開始「說故事」了。
積極拜訪、了解故事、領先布局
接下來「我馬上開始積極蒐集這些產業的資料、拜訪龍頭公司,了解後面的『故事』,因此這些子產業中的龍頭股,往往就是我的核心持股。」等到大家都知道了,故事也快要說完了,夢也就要醒了,也是他獲利了結的時刻。
所以,劉首信拜訪的公司,往往不是最近的熱門股,而且他幾乎都是第一個去,受訪的公司也更願意與他分享。對劉首信而言,「細產業走勢」就像是他的研究團隊,每天都幫他找主流產業與主流股。「每一位投資人都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模式與團隊。畢竟台股有1千多支,一個人的心力不可能全部研究,因此有個研究團隊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般投資人不太有機會拜訪公司,也沒有研究團隊,該怎麼辦?劉首信認為「用適當的選股工具幫你篩選,另外可以多參加法說會,聽聽公司的說法。」例如4月下旬時許多上市櫃公司都召開法說會,除了公布財報,也會提到對未來的展望。投資人參加法說會,一方面可以聽聽投資法人關心的焦點,一方面將公司的說法記下來,可以作為檢視公司是否誠信的基礎。
盤後:每日必看「投信買賣超彙總表」
到了盤後,除了積極拜訪公司、參加法說會之外,每天公布的交易數據中,「外資買賣超金額」與「投信買賣超彙總表」,是劉首信較重視的兩個數據,尤其是後者「等於是我的第二個研究團隊」,而且「每位投資人都可以取得這項資訊。」
他對於外資買賣超的解讀,和一般人不太一樣。「當外資連續買超,甚至單日買超超過200億元時,我通常會查看外資在期貨的布局,看看是不是『玩真的』。」「期指這方面我不太熟悉,但如果大買現股、卻同步加碼期指空單時,後市還是要小心。」反之,當連續賣超時,他也不怎麼悲觀,也會搭配期指部位觀察,若外資是在布多單或回補空單,「那離波段低點就不遠了」。
另外,證交所每天晚上公布的「投信買賣超彙總表」,是劉首信每天必定追蹤的資料。在剔除大型股之後,若某一檔個股連續幾天都在投信前10大買超排行榜內,再和他從「細產業走勢」中篩選出的個股或族群相符合,那就是優先列入追蹤的核心股。
除了查看上述資料,在個股方面,劉首信還會觀察每月營收與每季、每年的財報,「不只看有沒有創新高,還要留意YOY與MOM,觀察這家公司的成長力道。」這是所謂的「橫向」比較,另外他還做「縱向」比較,就是將同一產業公司的財務資料拿出來相比。「成為龍頭股一定有它的原因,答案往往就在縱向比較中。」
看了劉首信做的功課,你是覺得「大開眼界」?還是「不過如此」?他自己認為「不論以往在投資界工作,到現在是專業投資人,我做的功課其實都差不多。何況我看的資訊大多數投資人也看得到。」但無論如何,劉首信選擇有用的資訊,分析、歸納出自己的操作準則,這就值得我們學習與參考。
劉首信觀察的重要經濟指標
除了個股,國內外重要經濟數據的蒐集與解讀,也是劉首信必做的功課。可是幾乎每天都有經濟指標或數據發布,到底該看哪些?劉首信認為,如果不知如何篩選,美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最值得優先觀察的兩項數據。
什麼是PMI與CPI?
PMI是由供應管理協會(ISM)直接調查超過250家產業公司的採購經理人所得出,於每月最後一個營業日公布。PMI可說是最重要的製造業指標之一,也可視為領先指標的重要附屬指標。該指數以50為分界點,高於50表示製造業景氣趨於擴張,低於50表示景氣趨緩,42.4則是被經濟學者視為是否進入衰退的關鍵數字。
至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則通常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搭配觀察,用來衡量是否出現通貨膨脹。
第三個重要資料是Fed利率會議的會後聲明,劉首信指出「利率集所有影響總體經濟變數之大成,從會後聲明中,可以找出聯準會為何採取某種利率政策,以及其對未來總體經濟的看法。此外,台灣每月公布的M1B、外銷訂單、景氣燈號等,以及大陸的CPI、信貸金額、存款準備率等,也都是他留意的重點。對於這些經濟數據,劉首信建議投資人逐月收集、製成圖表,並與股市走勢搭配研究。
劉首信 Profile
學歷:中興大學行銷系畢業
經歷:佳格食品、富邦投信、建弘投信、統一投信、群益證券
現職:專業操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