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機構年底結帳的獲利,明年還是會回到股市,熬住這波震盪,有機會收到大紅包。
年底的結帳行情雖然在預料之中,但幅度大很多。外資十一月賣超把七到十月累積的買超給清光了,十二月也不會少多少。保險資金沒有公布,從大立光的走勢看來,應該也是賣很大。
股王大立光從二○○八年股災之後起算,只有在二○一五年六月股價從三七○○元殺到二○一六年初的一八○○元,那半年時間出現過最明顯一次回檔,其他時間幾乎都是漲的。假設這些長線法人機構在那時累積大量部位,成本就在二○○○元上下,這些年配息,也就六十多元。如果這兩個月砍出去,就算技巧很差,賣在四二○○元,也都實現了二○○○元的價差。依照新的會計準則,二○○○元的價差今年不實現,以後要用三十年的配息才能攤平。這種法人持股高,帳上累積價差遠遠超出配息能力的成長股,面對的結帳壓力最大。
這就衍生出一個次要投資題材,元月過後,會有風聲說這些投資收入占比高的公司獲利大成長。保險公司才是這類題材的主流,證券公司都只算是二軍。
回到主題,結帳之後呢?專業經理人很開心領到年終獎金,公司解散不玩了?肯定不是這樣,法人機構有個前提是永續經營,不可以賺一票就跑,特別是公開發行公司,股權已經分散的企業,更不能說散就散。要繼續經營,今年實現獲利的錢,就要找出路。過去,保險公司最愛的有兩個:不動產、債券。不動產因為馬政府時代的打房政策限制,保險公司有志難伸。從這又岔出一個次要投資議題:不動產會復甦嗎?如果政策鬆動,而蔡政府上台後的確有鬆動的跡象,解除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的緊箍咒,會讓不動產的寒冬提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