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台股50的模式與獲利經驗,能不能用在中國股市?
若實際嘗試,極可能鎩羽而歸,因為這兩者有三大差異。
認真算一下,除了二○一五年及○七年少數幾個月的飆漲,實際上中國股市,長期表現不佳。簡單講,中國股市三十多年歷史,大概就十年漲一次,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只是每次漲都是以倍數計,強烈刺激讓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不可以用指數型基金作為工具,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擷取這十年一次的倍數利潤?巴菲特用標準五百指數基金跟對沖基金長達十年的賭盤,即將在今年開牌,目前為止,被動式的指數基金績效遙遙領先最積極主動的組合式對沖基金,而且最後幾個月被翻盤的機率很低,屆時一定有很多報導宣揚指數型基金的好。包括我自己在內,已經有許多人運用台股五十指數型基金,快速建立有效的台股部位,長期從中獲益。能不能把這些經驗運用到中國股市?
筆者曾經在一四年、一五年間運用滬深三百指數操作A股投資,鎩羽而歸。檢討結果,滬深三百指數跟台股五十有本質上差異,只能短線賺差價,不能長期投資、存股或定期定額操作標的。
第一個差別是成本。指數型基金的好處之一是成本低,而且在美國的實證經驗,很大部分就是低成本創造績效的領先。因為被動複製指數,節約主動管理的成本,每年這一個百分點左右的差異,複利幾年後就是難以追趕的差距。以元大發行的基金為例,台股五十管理費與保管費的成本一年是○.三五五%,但是滬深三百的基金成本是一.七九%(據交易所公告資訊:管理費○.三%、銀行保管費○.一%、標的ETF費用一.三九%),兩者差距逾五倍!以三年、五年、十年的績效來看,A股不只沒有台股五倍的漲幅,甚至是落後的。
第二個是兩地市場配息習性不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台股配息率是亞洲第一,A股則是低到連官署都看不過去,屢屢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配息水平。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講,配息不只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創造複利效果的工具。
第三個是公司品質大不同,這個傷害最大。台股五十的成分股要嘛是中華電這種穩定配息的公司,或是鴻海、台積電這種績優成長股。可是滬深三百的公司是哪些?中石油、中石化靠壟斷都賺不了多少錢的傷心股,或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這些壞帳率越來越高的銀行股。中國最狼性的華為沒有上市,名氣大的網路公司在海外上市,暴利的地產公司也是香港掛牌居多。我們以為買滬深三百會投資到的公司,大概除了萬科之外,其實大都不是A股。
台股五十是台股五十,A股三百是A股三百,兩者大不同,可不要拿A股當台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