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個事件,就像「初次上市掛牌」。以IPO劃分投資世代,重要意義是掛牌後,一般人也可進場。
台灣的創投行為,其實可再分為創業天使投資、高成長期、上市前三階段。用這架構來看中國公司,在天安門事件後,突破台灣法令限制與國際制裁前進中國的企業,可算是天使投資,台灣最成功的代表人物是尹衍樑。那個年代,他贊助北京大學成立光華管理學院,目前看來是最成功的天使投資。集團取得的中國保險公司牌照、大賣場經營權等,都只算是分紅,持股並沒有減少。正新、寶成這幾家績優傳產股,也是在這個階段進入中國,成為第一批中國概念股。
第二批大舉進軍中國的是電子產業,特別是需要大量人工PC相關的組裝產業。他們進場時間在經濟特區建立後,鄧小平南巡平息左派復出壓力前後。以創投生命週期來講,歸類在高成長期投資。台股第二次萬點行情的主力,華碩、鴻海等,都是這個階段在中國建立龐大軍團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成為世界製造中心這個標誌性事件,可比擬為初次上市掛牌。投資準上市股,雖然報酬率沒有天使的百倍、十倍嚇人,但是風險小,回收速度快,CP值很不錯。到了這個階段,中國概念股昇華為中國收成股,題材落實到財報上的獲利。個人投資中國不動產,其實是到這個階段中國商品房制度化,才有法規可依循,不需要特殊運作也能進場。
以IPO劃分投資世代,除了報酬率與風險性差異,更重要的意義是掛牌後,一般投資人也可進場操作,而且進場、退場機制都有規範。遊戲規則的改變是全方位,對買賣及監管的第三方都有效。以李嘉誠為例,他現在賣樓只是被媒體用新聞自由消遣而已,一九九三年他拿下北京王府井黃金地塊開發東方廣場,北京市政府為他拆了中國首家麥當勞,背後各種資源調度與博弈不足為外人道也,整個運作過程現在已不可能複製。
其實不只香港首富在獲利了結,台灣也有很多公司與個人在數鈔票。在高成長期進入中國的企業,當年郊區的廠房現在很大比率變成市區,自願或不自願拆遷、變更地目,動輒就是上億人民幣的轉投資利益實現。跟公司去打拚的員工或中國IPO後淘金的,近年聽到的是賣多買少。
有沒有IPO之後進場還能賺很多錢的?有,誠品就是其中一個,蘇州店應該是集團中業績成長最快的。等待中的上海店,雖然波折多,但是開幕後的盛況,也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