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的低成交量,已經是常態,金管會、交易所做那些想擴量的,必然徒勞無功。
這也不是壞事,上個世紀日本泡沫破滅前,歐美管理學界很多人探索大和民族後來居上的祕密,有一個結論是,日本式管理是精益求精式的「改善」,代表作是豐田汽車;每年新車都比前一年好一些,但產業重大突破就別指望它。所以引領風騷的新能源車是來自美國的門外漢特斯拉,豐田的氫燃料車仍遙遙無期。保守點,開豐田車買豐田股票(台股是和泰汽車),在本世紀是很好的決策。想冒險賺眼球,買特斯拉開電動車,事後諸葛來看也很好。
台灣產業也是改善型,在別人的創造上以更好、更低價取得優勢。像資訊產業,台灣在硬體上都稱得上全球第一,但這產業過去十年最重要突破的觸控平板電腦,卻不是我們首發,更別提網路世界,規模大過硬體百倍的電子商務,我們不只落後,還是掉隊掉到迷路的被淘汰者。簡單講,台灣製造幾十億台電腦,累積驚人的製造管理能力,卻沒從量變產生質變,還是市場追隨者。
舉個政治不正確的對比物件,中國工業基礎弱,但應用層面遠勝台灣。從改善這指標來看,稱頭的公司就華為一家,可是在應用上有突破的卻比比皆是。撇開阿里巴巴、騰訊這幾家,單單看網路寫手這件事,他們就創造出全新的玩法;小說貼在網路上讓人免費看,靠讀者給票(類似臉書按讚,每個註冊網友每天只有限額票數,跟一般手遊的禮物相同)或是「打賞」一分錢、兩分錢,可以栽培出年收入人民幣上億元的寫手。
人民幣上億元的收入!這金額比多數上櫃公司的營業額要高,櫃買有家股價數百元的公司成立迄今累積營業額還不到這金額的零頭。美國《老爺》雜誌付給麥克.路易士一年四十萬美元買四篇專欄,這稿費是可理解,畢竟他之前的作品《魔球》、《大賣空》等,除了暢銷被改編成電影,幾乎是投資銀行界必讀的經典,證明他叫好又叫座的價值。中國那些網路文學,就是單純娛樂,門檻不高價值也低,但是能創造龐大的商業利益。
本文不是潑冷水,而是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發展自己的過程。不期待愛因斯坦級的科學家帶我們進行時光旅行,所以也別期待在台灣股市找到突破型的股票。日本人靠A型人格每年得諾貝爾獎,甚至不需要博士學位也行。我們不創新,但是有勤儉建軍高殖利率的定存股。
水稻田裡有水稻,沒有小麥,別找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