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經驗法則在今年失效,5月賣股的人虧大了;口訣中的「10月買股」,是否也跟著失準呢?
只要取樣夠多,就會得到與海明威相同的結論。實際上,風險就與空氣中的細菌一樣,無時無刻不存在,健康時沒事,衰弱時就連環爆。
許多這類經驗累積出的季節性操作法則,今年出現偏差,最明顯的是「五月賣股、十月買股」。要是五月政權交替前出清持股,就虧大了。
另一句話是:五窮、六絕、七上吊,這是用在出口產業業績的季節性波動。扣除春節長假導致工作日很少的因素,通常這三個月業績是年內最差的三個月。這是從零售季節反推回來的,九月有開學小旺季,十一月是淘寶網光棍節,十二月則是買氣最熱的聖誕節。
製造業必須在店面促銷前,先備足存貨,因此有了這個循環。
證券市場並非無根的存在,雖然市場漲跌與產業興衰不是一比一的正相關,總會被實體經濟榮枯或預期所牽動。前述五月賣股,與五窮、六絕、七上吊的景氣低潮,就有明顯的領先性。
今年五月股市沒有如過往般大幅拉回,繳稅影響與新政府上台,這兩個不確定因素的利空竟然失效,預告有更強的向上動能消弭下墜的慣性,現在我們知道這向上的動能是澎湃的資金。錢的力量,不只在台股發酵,連被視為今年最大政治利空的英國脫離歐盟體系的公民投票案,也被清掃得不留半點痕跡。
時至十月,那句很有參考價值的:十月買股,會不會跟「五月賣股」這前半句一樣失效?
回到原點,金融市場季節性因素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受實體經濟影響;只要年底還是旺季,個人認為十月買股,應該仍是不錯選擇。除九月已拉回整理,壓低基期外,還是有基本面動力的。
第一個訊號是上周提到個人電腦業績好轉,中秋節期間,英特爾確認這個判斷。原本最弱勢的產業居然不弱,不管是舊換新還是新添購,都是實體經濟在活動的徵候。
第二個是蘋果iPhone 7銷售超乎預期,出現一兩年沒出現的排隊預購人潮。查一下九月十日前的報導,都說iPhone 7未戰先敗,因此蘋概股也跟著被看衰。現在媳婦見了公婆,居然比媒人婆說的美麗,街坊鄰居也該收回之前的惡毒評論。
第三個還是資金,個人不認為聯準會今年會加息,理由很簡單,今年是美國大選年!民主黨可沒有棄選的打算,怎會搬石頭砸自己腳。
央行不是應該獨立於政爭之外的嗎?
呵呵,這些年的表現,有哪個國家央行是獨立的?別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