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說這是個溝通的內閣,既然標榜溝通,我也希望大家對稅制不夠周延,或讓台灣失去競爭力的稅制讓大家一起來溝通,不可流於情緒,否則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主計內閣」!
財政部認為股市不振,不能歸咎稅制,是資本市場整個出了問題。當然股市不振,稅制絕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一定是原因之一。
轉折 證所稅、富人稅實施 台股進入量縮時代
證所稅及富人稅上路前五年,財政部唾手可得的證交稅收入,每年都超過九○○億元以上,○七年一度達一二八九億元,○九及一○年證交稅收入都超過千億元。證所稅上路後,證交稅有兩年縮到七○○億元左右,近兩年恢復到八○○億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證所稅端出來,證交稅短收三百億至五百億元,這怎麼能說稅制對股市沒有影響?
二○一二年馬總統端出證所稅,我最早反對,這是因為證所稅只課內資,不課外資,我認為市場把同樣參與的人分成兩種,一種不課稅,一種要課稅,這樣的針對性一定失敗。果然,證所稅施行就節節敗退,從八五○○點關卡,到十億元大戶條款紛紛取消,最後只能自我了斷。但是我老早就說,廢了證所稅,也救不起股市,最關鍵的是富人稅。
每次討論到富人稅,民粹的聲浪立刻出來批評這是「為富人減稅」,討論的聲音立刻停止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財政健全方案中,恢復證所稅,只課到未上市與興櫃市場的稅,讓這兩個市場交易窒息,影響最大的是富人稅,一千萬元淨所得者,最高稅率從四○%拉高到四五%,加上二代健保附加費,這當中還有一個股利扣抵減半。
原來股利所得可扣抵兩稅合一的一七%,減半後只能扣抵八.五%,結果高所得者稅率拉高到四七%,再加上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名目稅率一下子拉升到四九.六七五%。證所稅上路,讓內外資稅率不合理被凸顯出來,富人稅進一步造成內外資課稅落差極大化。
在證所稅實施之前,外資分離課稅二○%,內資所得稅率最高是四○%,表面上雙方差距一倍,但因內資兩稅合一可全額扣抵一七%,形成二○%對二三%,內資略吃虧,影響卻不大。但富人稅上路,稅率拉高到四五%,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再加二%健保附加費,四五%加二%變成四七%,扣抵八.五%,內外資形成二○%對三八.五%的差別待遇,於是有實力的內資紛紛變身為外資。
我詢問過很多外資圈的負責人,發現多數外資機構的外資,其實有半數以上是內資變身的,很多上市櫃公司理財部門,幾乎每天都有外資理專人士上門服務。我也問過很多上市公司老闆,他們都有開外資帳戶,在資金流暢的時代,台灣的內外資不平待遇要不要面對?
像日本股利所得分離課稅二○%,內外資沒有差別待遇,台灣為什麼要讓內外資差距拉這麼大?財政部有難言的苦衷?財政部不具名官員指出,本國人可享股利扣抵,外資不能抵,即使扣抵一半,也優於韓國的三九%。殊不知韓國股利所得也採分離課稅,稅率是一四%。財政部官員又說,外資獲配股利所得二○%,匯回母國也要對海外所得課稅,因此,外資分離課稅二○%。這一點我們也很清楚,外資回到母國課稅也有一定額度可以扣抵,但台灣有需要把內外資差距拉那麼大嗎?
財政部又說,大戶化身為假外資避稅,在境外設公司,不可能一直把錢留在海外,只要分配回來,一樣併入綜合所得稅。殊不知多少企業已把資金調撥的中心設在新加坡或境外免稅公司,這些出去的錢根本不會再匯回來,這也是造成台灣金融帳連續二十三季淨流出,金額高達二五六九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成交量窒息,慢性戕害資本市場,金融業獲利困難,對產業衝擊深遠,更令證交稅大幅短收。(攝影/吳東岳)
外流 金融帳淨流出創新高 股、房市式微
台灣的金融帳流出從一○年第三季的二十八.○六億美元開始,本來都在五十億美元以下,到了證所稅上路,淨流出金額多次超過一百億美元,去年第四季寫下二二○.四億美元的新紀錄。台灣金融帳流出去的錢,大規模投資海外證券及海外不動產,相對也造成台灣房、股兩市的式微。
財政部努力保護外資,是害怕外資不來台投資,但是我們給外資優惠並沒有吸引到長期投資的資金,而是短期炒股炒匯的熱錢。台灣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很少超過五十億美元,在全球經常排在倒數前五名,像一五年全球FDI總額度有一.七兆美元,其中,中國一三六○億美元,新加坡六五○億美元,印度五九○億美元,台灣只有四十七億美元,以台灣的經濟實力,FDI額度之低,實在很不尋常。
但是,對比FDI,外國證券投資(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簡稱FPI)的資金卻經常超過二○○○億美元,這些錢有的可能是長期投資台積電的退休基金,也有不少是從金融帳淨流出的資金,又變身成外資回流回來。
前不久,巴拿馬文件震驚全世界政壇,大家都用放大鏡在看,台灣有沒有大咖政治人物上榜;結果發現的都是用英文名字開戶的企業家,企業藏錢在海外已是大家的共識。政府給外資低稅優待,卻又重稅逼走本國資金。
極端 調和貧富差距 不能民粹無限上綱
當然財政部會說,並非每個投資人都適用四五%最高稅率,就像立委賴士葆通過富人稅時說:「我只修理九千多個有錢人!」台灣最頂級繳四五%最高所得稅率的富人占總繳稅人數不到一%,卻繳了四九.六%的稅,台灣有將近八二%是不用繳稅及適用最低稅率六%的低薪族,這個結構凸顯了貧富差距極端化的現象,正是台灣社會很大的隱憂,但是調和貧富差距,不能民粹無限上綱。
今天全世界的有錢人可自由選擇國家居住,台灣對稅負貢獻最大的富人不友善,富人出走,一定不會把錢留在台灣,進而影響投資及消費,就像法國總統歐蘭德當選第二年即祭出富人稅,對所得超過百萬歐元的富人課七五%重稅,結果造成法國富人大移民潮,像精品集團LVMH董座、法國首富阿諾移民比利時,著名演員大鼻子情聖傑哈.德巴狄厄移民到稅率只有一三%的俄羅斯,還回頭大嗆歐蘭德。
結果富人稅上路不到半年就被判違憲,經過重稅衝擊,法國經濟大受影響,衝擊最大的是歐洲為FDI吸金大國,但法國經常是資金淨流出國家,英國甚至出現法國村,整個城市聚落都是移居而來的法國人,為了提振投資,歐蘭德甚至考慮要修改現行每周三十五小時的最低工時規範。
財政部批評我主張的股利稅制,只是在嘉惠台灣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頂尖富豪,恢復股利金額扣抵獲利最大的將是富人。這又是民粹無限上綱的反應,台灣的稅制要不要考慮全球競爭力,全世界股利所得課稅,有超過九成國家都採取分離課稅,最高稅率是美國的三○%,其次是義大利二七%,日本二○%,韓國一四%;兩岸四地中,香港、新加坡股利所得都免稅,中國分三級,持有一個月內課二○%,一個月到一年課一○%。一年期以上持股免稅。
台灣怎麼會扣到五○%以上?台灣的稅制相較於全世界資本市場最沒有競爭力,這是股市資金不斷失血,成交量一直下滑的原因所在。
今天假如政府帶頭鼓動民粹,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讓資本市場沉痾更深。像六月即將進入除息旺季,台灣上市櫃公司今年發出的股息有一.一三兆元,十分優渥,但多數人不願參加除息,因為除息形同除自己的錢,而且還要課重稅,這使得資本市場失去籌資功能,今天大家不願增資,反而變相減資。
賴士葆提醒財政部長許虞哲「別當為富人減稅的部長」,殊不知國民黨從證所稅到富人稅後,民間支持度節節下滑,最後丟掉政權,此時賴士葆的「善意」提醒,對民進黨政府會安好心?我從未主張為富人減稅,但傳統稅官思惟,以為高稅率就可課到更多的稅?不見得。
最具代表性的是遺贈稅,我以遺贈稅○八年為轉捩點,那一年遺贈稅率從五○%降為一○%,從○九年迄今,這七年之間,政府的遺贈稅總共課得一九六四億元,這是適用一○%的遺贈稅率。我再把○八年前五○%稅率的七年加總是一九九三億元,可以看出兩者收效相差不大。關鍵在避稅行為,去年遺贈稅三二七億元,這比課五○%的任何一年都高。
其實比股利所得還急的,是土地不公不義帶來的問題。台灣財富極端分配不均,包括房價高漲,最大元凶是土地,台灣有錢人多半是從土地囤積賺取的財富,我們的土地課稅因為遷就《憲法》,只能課土地增值稅,有錢人從土地買賣中賺取的暴利,其實只繳了少許的稅。
暴利 有錢人多囤積土地 稅制應再檢討
台灣房價飆升,最大推升來源就是土地,台北市很多精華地段,土地每坪動輒千萬元,試想在每坪千萬元土地上蓋出來的房子,能不從一坪二○○萬元起跳嗎?政府管制麵包價格不能漲價,卻管不住麵粉價格上漲。房價飆升造成的不公不義,遠遠大過股市,財政部為什麼不在土地課稅上面多動點腦筋?
這些年來,台灣稅制有的太過訴諸民粹,有的太過便宜行事,財政部柿子專挑軟的吃,像台灣股市投資人流離失所,券商處境艱困,股市失去籌資機能,成交量萎縮,造成邊緣化的壓力,都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國民黨因處理經濟問題不力,才輕易丟掉政權。
此時行政院院長林全帶領內閣新團隊,面對的是最艱鉅的經濟挑戰,小英總統說這是個溝通的內閣,既然標榜溝通,我也希望大家對稅制不夠周延,或讓台灣失去競爭力的稅制,大家一起來溝通,千萬不可流於情緒,否則這個溝通內閣,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主計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