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台灣企業能否分到一杯羹?檢視近五年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中國成績單,篩選出獲利轉佳、收益擴大個股,值得投資人長期追蹤。
從《今周刊》兩岸三地一千大中,可看出中國政府推動經濟轉型,GDP增速從過去的高速成長慢慢放緩,二○一一年仍有九.五%,去年首度破七,僅剩六.九%。
對比同期,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國轉投資損益,自一一年總數為新台幣一八七九億元,一二年降為一八三五億元,一三年再降為一七二五億元;以一三年來說,上市櫃公司認列中國轉投資總計獲利家數只有四九%,顯示有超過一半公司的中國轉投資是虧錢局面。到了一四、一五年,隨著蘋果推出iPhone 6 系列手機,在全球取得銷售佳績,相關供應鏈獲利才大幅翻揚,雙雙突破兩千億元,獲利家數也超過一半。
產能過剩 鋼鐵、水泥虧損擴大
展望未來,有哪些企業能夠在中國轉型階段持續受惠?《今周刊》特別篩選過去五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的轉投資收益狀況,逐一檢視未來的成長動能。
以產業劃分,原物料業在中國嚴重過剩,由盈餘轉為虧損,不令人意外。往年中國基礎建設快速發展、產能迅速擴張時,前進中國的鋼鐵、水泥、化工、玻璃、造紙業者,都曾有一段風光歲月,也是受台股投資人歡迎的中概股之一。但對岸同業長年無節制地過度投資,已經讓市場崩盤,當局痛下決心實施「供給側改革」,也衝擊相關台廠獲利表現。
例如台泥、亞泥,一一年認列中國轉投資獲利三十二.三億元、五十四.七億元,到了一五年,台泥僅剩六千多萬元,亞泥甚至認列虧損二.一億元;中鋼一一年中國轉投資虧損約五千萬元,去年擴大至四.三億元,不過隨著中國強力抑制鋼鐵產量,行情應有轉機。其他例如玻陶業龍頭台玻,一一年時尚認列獲利一.九億元,但因為市場下滑,隔年改認列虧損二十二.八億元,去年虧損部位甚至放大到四十七億元,對照台玻股價,可見其衝擊。
以民生消費為主的食品、飲料,如雞肉、飼料供應商大成、鋁罐大廠大華、飲料包材廠宏全,在國內市場皆具龍頭地位,但從中國轉投資來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近五年中國獲利逐步下滑,大華、宏全去年皆由盈轉虧,分別虧損二四○四萬元、一.一億元,但占母公司稅前淨利比重不高,僅負二.七九%、負一○.七九%。
從財報來觀察,宏全雖在中國市場表現不如預期,但近年積極投入東南亞市場,尤其以泰國成長最為強勁,去年認列收益二.五億元,積極開拓新興市場;而大成轉投資事業眾多,具垂直整合優勢,同樣在中國受對手價格競爭,過去五年有三年呈現虧損。儘管去年中國轉投資連二年虧損,但幅度由七.二億元減為四.七億元,今年首季稅後EPS(每股純益)也達○.七三元,在本地市場帶動下,獲利逐漸有轉機。
至於近五年來中國轉投資收益成長族群,多數為電子製造業,並且以蘋果供應鏈族群為主。例如鴻海、和碩、可成等,跟著蘋果推出新品的時序,中國轉投資收益逐年提升,鴻海去年中國轉投資認列獲利達七五○億元,是一三年的四倍,金屬機殼大廠可成去年認列二一五.九億元,是一三年的二.四倍。
不過,當蘋果銷售高成長不再,中國品牌、代工廠雙雙崛起,電子業大廠是否能從產業升級、技術升級站穩腳跟,是未來必須面臨的挑戰。
面對中國市場競爭激烈,飲料包材廠宏全也將事業擴張至東南亞市場。(攝影/蔡世豪)
政策助攻 五大概念股表現亮眼
那麼,繼續受惠中國轉型、搭上十三五規畫的台灣企業何在?答案可能是醫藥、環保、新能源以及消費力升級帶動的餐飲、教育產業;去年這些產業,在中國的轉投資表現也較為亮眼。
像是中國政府積極整治汙染、推動低碳能源,風力發電鑄件廠F-永冠、風扇葉片材料廠上緯,在中國轉投資收益皆逐年增加。F-永冠從一二年認列三.五億元,到去年已達十三億元;上緯一一年認列一.一億元,去年已認列八.五億元的轉投資收益。
至於太陽能雖供給過剩,但隨中國官方整頓產業秩序,加上台廠碩禾生產的導電漿屬於上游關鍵原料,為技術寡占市場,在中國的轉投資從一一年起連三年的虧損,去年已正式轉虧為盈、認列二.二億元轉投資獲利,未來若維持其產業競爭力,成長潛力可期。
另外,中國內需升級、人力成本增加,產業結構也有巨大改變,品牌價值、產品附加價值偏低的廠商,近年大量遭淘汰。一家上市食品公司負責人坦言,近幾年中國植物油市場削價競爭壓力仍不小,中糧集團經營的「福臨門」,以及益海嘉里集團「金龍魚」兩大品牌廝殺,讓其他小廠難以招架,不得不暫時退出市場。他表示,要在中國生存,除非持續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否則無法取得競爭門票。
在這場追逐戰中,油脂大廠南僑另闢蹊徑、專攻高級烘焙用油,目前市占率第一,因而維持一定成長動能。公司表示,中國烘焙用油市場廣大,今年上海新廠計畫投產,對未來營運動能持續看好。從數字來看,南僑近五年在中國轉投資逐年成長,一一年認列四.七億元獲利,去年獲利已增為十三.五億元。
至於食品大廠佳格,旗下產品包括乳品、奶粉、食用油脂、健康營養食品,業務已拓展至二、三線城市,主力銷售的營養品及食用油,在中國銷售也維持成長。去年在中國轉投資認列四.九億元收益,並積極於廈門興建新廠,進一步擴充產能,預定年底將投產。
高齡商機 醫療保健看品牌與技術
十三五規畫中,具有「健康中國」概念的醫療、醫美、保健、護理產業,伴隨人口高齡化趨勢,也是亮點產業。
從事人工關節製造及銷售的聯合,為亞洲唯一通過國際認證的製造商,自有品牌在美國、中國及台灣,皆有不錯的銷售成績。中國官方主導的計畫,是未來高性能醫療器材,須有七成以上為國產,因此聯合在去年與中國新華醫療集團策略聯盟,準備合資打通中國醫療院所通路,提高自有品牌在中國市占,前景看好,投資人可長期關注。
人工關節龍頭聯合與中國新華合資成立公司,積極搶占當地市場。(攝影/郭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