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紅色資金的恐懼、藍綠間的相互抵制⋯⋯,台灣越來越往「防資金如防賊」方向前進,「外資進入金額」居於全球倒數,但現實是,資金不活絡,如何增加就業、提高實質收入?
資金,本質上是中性的,一塊美金在哪裡都是一塊美金。但隨著擁有者(ownership)的不同,資金開始具有身分屬性,例如「國家資金」、「家族資金」、「公開市場資金」。更糟的情況是,資金開始有顏色屬性,如「紅色」、「綠色」、「藍色」,資金的運用開始具有政治立場。
資金的流動自有邏輯,在自然狀態下,資金是朝安全性和獲利性流動的,哪兒更安全或獲利更高,它就往哪兒移動。但在身分、顏色的障礙下,資金移動就不自然了,而這種扭曲有其嚴重的經濟後果。
不管是亞當史密斯的資本主義,還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對於社會幸福、人間公義的論證,都立足於資金的流通;資金是經濟活動的血脈,這點是毫無疑義的。聽到「資金」一詞就渾身寒毛直豎的人士,只是無知的代表;反「資金」,等同於反經濟,包括社會主義經濟。
那麼,「紅色資金」呢?紅色,指的是該筆資金的擁有者、使用者是紅色的,但一旦該筆資金的擁有者、使用者變成你的時候,那筆資金就不再是紅色的了,而是你的顏色了。是否構成威脅的關鍵在於,那筆資金對於所進入的機構、企業、項目,是否具有實質上的擁有權、運作權。
資金有腳,你不給它安全性和獲利性,它就不會進來,已進來的也會逃走。以前地球上還有隱士國家,防外來資金如防賊,例如七十年代的中國;到了今天,連北韓都巴不得迪士尼樂園的資金進入,台灣社會卻越來越往「防資金如防賊」的方向邁進,外資進入金額(編按:外資直接投資金額FDI,在二○一二年曾輸給北韓),低居地球倒數,落後金正恩的國度。
今天國際上資金充裕,台灣社會卻喪失了「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的能力,更為荒謬的是,台灣民間自己也資金氾濫,卻連自己也不敢投資自己,而紛紛「用自己的錢,給別人發展別人的經濟」。
台灣的反外資潮流,大致原因有二,二者間又相輔相成。其一,顏色政治對資金的「家暴」,綠色、藍色互相抵制、摧毀對方所引入的資金;其二,對基本經濟原理無知,以假面的道德姿態面對經濟壓力。
要搞資本主義還是社會福利主義,都比資金卡死或資金外逃要來得好。引入資金,能不能增加就業、提高實質收入,那是政府及社會有沒有本領的事。資金是無辜的,即使紅色資金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