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冷不防出手,公開收購矽品二五%股權,逼得董事長林文伯引進鴻海救援,整個事件同時也凸顯,董監持股偏低的好公司,未來得更加留意競爭者購併攻勢,這也指引了新的投資方向。
按照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矽品董監事持股僅四.八一%,其中董事長林文伯個人只有二.二%,整個家族成員估計僅約一成,日月光出手狙擊並不意外。林文伯家族早期從事國外精密儀器進口,但隨著代理權被中止,於是和菱生精密(二三六九)前生產部廠長蔡祺文(現任矽品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合作,共同進軍封測產業。
不只是矽品 電子業大股東普遍持股低
換句話說,林家和蔡家是創辦股東,不是單純專業經理人,一開始持股應該不低,尤其後來林文伯以擅長下圍棋的布局方式,陸續投資矽格、京元電、全懋、南茂、泰林等封測廠,採用虛擬集團策略,讓矽品躍居為全球第三大封測廠。如今連蔡祺文名下持股也只剩一.三七%,外界不得不懷疑,大股東是不是「賣過頭」!?
其實不只是矽品,台灣電子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加上不斷增資、員工分紅、合併,很多公司董監事持股都不高,像晶電(二四四八)董監持股才四.二%,董事長李秉傑只有○.一四%;億光(二三九三)董監持股七.九%,董事長葉寅夫只有四.三三%;中美晶(五四八三)董監持股六.六%,董事長盧明光一.八九%。
日前頻傳可能遭敵意購併、公司對外喊話「放馬過來」的宏碁(二三五三),董監持股僅有五.九四%,創辦人施振榮持股二.六%;泛集團其他成員友達(二四○九)董監持股七.一%,前董事長李焜耀持股○.一%;佳世達(二三五二)雖然董監持股達一八.四%,但扣除友達持有的九.五%、開發金(二八八三)持有的七.六%,幾乎所剩無幾。這樣的「空手道」經營方式,小股東看在眼裡不知作何感想?
因此,未來台股再發生敵意購併的機會仍然存在,尤其在紅色供應鏈威脅下,合併同業擴大經營規模,成為求生存的管道之一。
但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被購併價值,這次股災,上市櫃公司一度多達七百多家跌破淨值,很多是屬於夕陽產業或中低階產業鏈,購併者反而興趣缺缺。
未來,小股東應該留意董監持股偏低但經營績效不錯的公司,如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一○%、毛利率較高,且負債比率不高(低於五○%);另外,外資持股也是重要觀察指標,像這次日月光有意購併矽品,因出價較高(四十五元),不少外資「樂觀其成」,在研究報告上偏向日月光,表決投票時自然具有一定影響力。
股權結構已洗牌 聯發科外資持股占六成
在選股名單中(如附表),聯發科(二四五四)董監持股僅二.九%,董事長蔡明介就占了二.六%,即使妻子李翠馨持有近三%,在前十大股東排行第一,但兩人合計不過五.六%;另外已退休的前副董事長卓志哲為一.九%、現任總經理謝清江○.二五%,仍不算太高;聯發科原為聯電(二三○三)重要轉投資,○三年時還持有高達一三%,隨著多次申報轉讓,○九年已全數賣光,如今外資持有六成,成為左右經營權的最重要勢力。
近年來中國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展訊緊追在後,面對紅色供應鏈,蔡明介以這種擔憂「太沒志氣」回應,近期更公開收購立錡(六二八六),但聯發科董監持股不高,反而是蔡董應該留意的地方。
其他半導體相關公司如頎邦(六一四七)、聯詠(三○三四)、京元電(二四四九)、力成(六二三九)、晶豪科(三○○六)、矽格(六二五七)等,董監持股比率只有個位數。
頎邦過去五年,平均稅後EPS(每股盈餘)都在三至四元水準,上半年則有一.五元,但董事長吳非艱持股只有一.一%,重要大股東仁寶(二三二四)持股三.四%,目前公司市值約三百億元,只要花三十億元,就可以占一成股權,對購併者而言相當划算。
至於近期飽受營收衰退之苦的義隆電(二四五八),董監和外資持股都不高,董事長葉儀皓持股一.二七%,從前十大股東名單來看,葉家控制的投資公司約占一成,一千張以上股東只占三六.四%,持股二十張以下的小股東合計達三五%,顯示籌碼相當分散,目前市值也萎縮至一四○億元,值得大股東警覺。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