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金融股的表現不看,今年整體上市櫃公司的財報,其實是很不理想的,這其中,新台幣升貶對財報影響十分重大。新台幣在首季突然大幅升值,當然影響到外銷出口產業的獲利。
台股在四月二十八日曇花一現攻上一○○一四.二八點,這是暌違了十五年的萬點行情,但是這只是像陽光出來露個臉,台股很快又折回九五五○.七六點。這和去年上半年台股一口氣攻堅到七月的九五九三.六八點,走勢很不一樣,原因在基本面出了很大問題。
▲除了金融股業績出色,上市櫃公司普遍受到新台幣匯損影響獲利,代表台股後市仍有變數。
(攝影/劉咸昌)
金融股業績亮眼 外資大舉加碼
台股首季的四六八三.二七億元的稅後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近兩成,但這包含了十四家金控公司自結獲利的一○七四億元。金融股首季淨利比去年同期成長二三.九五%,比去年第四季更是大幅成長一七八.五%,其中單是富邦金控首季淨利二○○.三三億元,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金融股有好業績加持,外資從四月二十二日起加碼金融股,這其中買超元大金控達五十八萬七二一三張,開發金二十一萬一六三○張,中信金二十五萬八二六○張,及國泰金十六萬零七四一張,都造成股價明顯上漲,金融分類指數也漲到一二六八.九點,創了金融海嘯後的最高紀錄。
不過,扣除金融股的表現不看,今年整體上市櫃公司的財報其實是很不理想的,這其中,新台幣升貶對財報影響十分重大。去年第四季財報終結日,新台幣大幅貶值到三十二.○一元,今年新台幣一路升值,已觸及三十.四○八元的新高,當人民幣持穩在六.二左右,日圓在一二○附近,韓元穩在一一○○左右,新台幣在首季突然大幅升值,當然影響到外銷出口產業的獲利。
報載新台幣獨強,壽險業匯損恐破千億元,其中首季新台幣升值約一%,整體壽險公司在損益表上的匯兌損失近八○○億元,四月新台幣走勢更強,預計匯損已破千億元。而出口金額龐大的電子代工業,廣達、仁寶、英業達、和碩都出現匯損,仁寶首季匯損五.四四億元,英業達也有四.八五億元,都影響首季季報的表現。
新台幣升值影響出口產業最大的在工具機產業,最顯著的是氣動打釘機的鑽全,首季營收八.四一七億元,比去年第四季的七.四億元顯著成長,但鑽全去年第四季的稅後淨利四.○七億元,EPS〈稅後純益〉二.六六元,今年首季淨利暴減八一.七%,只剩四八六二.九萬元,EPS剩下○.三二元。縫紉機廠伸興從去年第四季的二.一八億元縮減為一.一五億元,業績減退近半。生產自動化車床的亞崴,EPS從一.○四元退縮到○.七三元。生產CNC工具機的瀧澤科首季淨利減少六六.四%,只剩二八一四萬元,未來一季EPS可達一.二五元的瀧澤科,首季EPS只剩下○.四元,業績發布後,股價連續跌停。
一直以來,央行彭總裁的匯率政策以平穩著稱,新台幣遵循動態穩定原則,在全球匯市波動中,一向相對穩定,但這回亞洲鄰近的人民幣、日圓、韓元,首季波動都不大,反而是新台幣升值顯著,這可能與外資匯入有關。不過,外資匯入款多,但五月卻在台股布空單,加重台股賣壓,這又與央行一貫「不買股就匯出」的政策有很大落差。所以,今年首季季報,第一個效應是新台幣突然升值,影響外銷出口產業的業績十分巨大,這也是第二季股市跌勢主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電子業面臨紅色殺戮,業績顯著下滑。最顯著的是手機晶片大廠聯發科首季淨利七十二.二五億元,這是二○一三年第三季以來新低,聯發科去年併入晨星,淨利高達四六三.九八億元,EPS達三十.○四元,這是獲利最亮眼的一年。但是今年清華紫光整合了銳迪科、展訊,加上有了英特爾入股加持,而華為也培養了海思,手機晶片產業出現了新生態,這使得聯發科今年獲利前景充滿了變數。
觸控面板、手機受話器產業險象環生
中國積極培養紅色供應鏈,未來幾年聯發科與台積電會承受愈來愈多的壓力,但台積電目前仍挺住,未來效應仍待觀察。台灣的產業鏈在蘋果供應鏈已出現險象環生的景象,第一個是觸控面板產業,去年勝華不支已下市,而台灣過去創下EPS有四十八.二二元的TPK宸鴻,首季出現十.一二億元的淨損,EPS是負的三.○六元,這個成績單讓大家很傻眼。而連續兩年都虧損一個股本的洋華,首季再虧二.三三億元,股價從五一四元持續跌到十四元左右。而連虧四年的介面,首季又大虧三.九億元,股價從一四三.五元狠狠跌到十三.六五元,這是當下台灣最悲慘的「慘業」,但是在這場殺戮中,中國的歐菲光電仍有不錯的獲利。
另一場殺戮出現在手機受話器等電聲產品,美律股價從一九五元狠狠跌到六十一元,原來業績出了很大問題。去年美律股價大漲,單季淨利最高達三.九七億元,首季淨利只剩下六五一三.九萬元。美律遭逢的兩大競爭對手,實力愈來愈強大,第一個是歌爾聲學,去年營收一二六.九八億人民幣,稅後淨利達十六.五七億人民幣,也就是超過新台幣八十億元,今年首季,歌爾聲學營收二十四.二一億人民幣,淨利也有二.六九億人民幣。另一家瑞聲科技去年營收八十八.七九億人民幣,稅後淨利達二十三.一七億人民幣,業績表現超好,股價一度寫下五十五港元的新高紀錄,從瑞聲、歌爾的崛起,可以看出美律隕落的無奈。
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過去的強項電池模組也出現了新競爭對手,中國的德賽電池去年營收六十三.八九億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三○○億元,稅後淨利二.三四億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十億元。德賽營收已追到新普科技的一半,淨利約新普的二分之一。但德賽的營收與淨利都明顯超過順達科,顯然德賽已追到市場老二的地位。
台灣的大立光去年EPS寫下一四五元的歷史紀錄,今年首季淨利也達四十四.○七億元,EPS三十二.八六元,表現仍傲視群雄。台灣的大立光在相機鏡頭模組領域一枝獨秀,排名第二的玉晶光首季仍大虧四.七一億元。但大立光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在台灣,而是在中國。在香港掛牌的舜宇光學,去年營收八十四.二六億人民幣,去年稅後淨利五.六六億人民幣,和大立光仍有一段很大差距,但挑戰大立光的姿勢已經擺出來了。今年在香港上市還有一家高偉電子,聲稱全產業排名第六大,今年三月在香港以五.七五港幣上市,目前股價漲到八港幣,去年稅後淨利五三二四萬美元,顯然潛力不容忽視。目前高偉電子市值也高達六十七億港幣,顯見大立光的潛在競爭者不在台灣,而是在中國。
這些手機零組件產業,原本是台灣電子產業強項,現在面臨中國產業鏈崛起的競爭壓力。除此之外,過去很少見的利基型次產業也開始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全監控。中國由傅利泉創辦的大華股份,從製造計算機轉入安全監控系統,去年起已帶給台廠很大壓力。
大華股份去年營收七十三.三億人民幣,稅後淨利十一.四四億人民幣,首季營收也有十二.○二億人民幣,淨利一.○三億人民幣。但是台灣的晶睿股價從二一五元一直殺到七十四.九元,原因是晶睿碰到大華股份這個競爭對手。一三年晶睿的EPS達十.二八元,去年折半只剩下五.○一元,首季EPS只剩一.○六元,稅後淨利再減四○.三二%;彩富單季EPS也從最高的二.四三元,到首季只剩下○.七八元。
中國供應鏈崛起 台灣產業將碎片化
值得提防的下一個次產業,如條碼機的鼎翰、科誠,甚至目前仍保持領先的工業電腦,看起來壓力很快就會到,未來大家會看到更多中國供應鏈崛起,台灣產業碎片化滿地輸家。像中國的立訊精密崛起,並入主台灣宣德,立訊去年營收達七十二.九五億人民幣,稅後淨利達七.三八億人民幣,今年股價從二十六.八五大漲到四十七.九人民幣,總市值高達三八二億人民幣。台灣的零組件產業紛紛出現碎片般的調整,例如信音從五十一.九跌到十.二元,萬旭從九十五.二跌到六.六一元,撼訊從七十七.三跌到七.三一元,禾昌從七十五.五元跌到十一.九元,這些零組件產業逐漸被夾殺,很多台灣的二線組件廠,這兩年只能靠處分中國廠房的業外收益,這正是台灣產業的悲歌。
連結美國產業鏈 紡織、鞋業大放異彩
不過,在悲觀的殺戮中,台灣也看出另一個強韌的產業誕生,這些年連結中國的產業鏈正遭到獵殺,但是連結美國的產業鏈卻有不錯回報。今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到亞投行的新主張,可能遭遇到美國聯手日本的抵制,最近歐巴馬親訪NIKE,顯然是在加重新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防線,台灣這些年的紡織、鞋業崛起,算是贏家。
今年鞋業的豐泰光芒四射,原來是NIKE加大釋單力道,豐泰前四個月稅前淨利達十一.二一億元,EPS達一.九四元,今年豐泰全年EPS有挑戰七元的實力,跟著豐泰起來的百和、三芳、利勤等鞋材廠,今年也都交出好成績。
同樣大放異彩的還有紡織業,過去三十年,紡織老早已淪為夕陽產業,但是運動風氣興盛,造就了運動機能成衣風行。儒鴻已連續兩年淨利超過一個股本,今年首季EPS二.六八元,全年有可能挑戰十五元,外資把目標價調升到五○○元以上。另一家聚陽首季EPS達三.三五元,成長一五.九%,前四個月,每股稅前盈利已達五.○八元,這種難得一見的好成績當然有利推高股價。從這個現象看,台灣連結美國成衣、鞋業等次產業,未來在TPP的架構中,可能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而從成衣、運動鞋的崛起,台灣逐漸出現新的生活產業,這些年台灣旅遊風氣盛行,台灣的旅遊產業像雄獅去年創造了一七六.八九億元營收,EPS五.四八元的好成績,今年首季雄獅交出EPS一.九二元的好成績,國人旅遊風氣盛行,對旅遊業可能是一個佳兆。
同樣的在飯店餐飲,也逐漸看出曙光,像虧損累累的六福,已連續三季出現獲利,六福首季EPS達○.六七元,亞都飯店首季淨利二二七○萬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一四三.五%,EPS有○.三二元,餐飲的瓦城,首季也有EPS三.三六元的好成績。
這些年,飯店餐飲業在近千萬的觀光人潮中逐漸找到商機,像晶華轉投資的天祥晶華,去年淨利三七七三萬元,餐飲的故宮晶華也有二四七二萬元淨利,飯店的晶英也有一一九六萬元淨利,達美樂的披薩也賺了一八○三萬元,幾乎是全面獲利狀態。另外,過去獲利不太突出的兩檔KTV股,好樂迪首季交出EPS二.四五元的好成績,錢櫃去年下半年EPS二.九七元,但首季EPS高達三.二七元,這可以看出錢櫃縮減中國虧損有效,台灣內需消費,加上陸客來台消費效益逐漸顯現,這些過去不太受人青睞的生活產業,可能是台灣電子產業鏈陷入殺戮中的另一處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