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過去散戶發展出來的操作策略,逐漸走進歷史。以元月效應來講,原先以節稅規畫為基礎的行情,影響力已不如定期公布的季報。
別以為只有網民喜歡懶人包,好逸惡勞乃人之本性,金融市場也充斥類似懶人包的投資術,比方說「元月效應」、「紅包行情」。
元月效應是美國傳來的說法,大致上是說每年一月上漲的機率高,可以賺到比平均高的收益。一月容易漲的根據與稅法有關,為了少繳證券交易所得稅,投資人傾向在年底的時候賣出賠錢的股票,作低當年度的收益與應繳的證所稅,等跨年倒數後,再把股票撿回來。十二月賣盤多,一月變成買盤多,這個供需上的差異,拱出所謂的元月行情。
如果以道瓊工業指數來驗證,從二○○五年到一四年這十年的一月月線,跌四年、漲六年,似乎呼應這個說法。除了漲幅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之外,只要有點統計基礎的就知道,十年的採樣太少,就算百年也不夠,幾百個樣本只能建立假設,成不了有預測作用的模式。
台灣類似的季節性操作技巧叫紅包行情。在農曆春節前,大家做做股票,賺點錢來過年。當然,年終獎金的發放,讓老百姓手頭現金多於平常,也有助於提升買方實力,配合節慶的喜氣,這段時間也是偏多。
由於年節常常一放就是一個禮拜,這麼長的時間不能交易,會放大不確定因素的壓力,不確定因素基本上就是風險的代名詞,因此專業投資者,或者說專長於賺短線差價的投機客,傾向於在放假前清空倉位。這些年台股的衍生性商品越來越多,股票的交易量雖然萎縮,但是權證、期貨的量卻大幅放大。
股票可以放,這些有時間價值的商品不能擺,這個市場結構變化的趨勢,減弱原本紅包行情的效應。反而這段時間的氛圍是很好的檢測劑,與當時媒體的主流報導逆勢操作的勝率高。像幾年前剛脫離金融海嘯,進入臘月後,大家都擔心長假期間會有黑天鵝事件發生。這兩年美股不斷創新高,鼓吹抱股過年的就多起來,反而要小心。
不只商品多樣化改變市場,投資人結構的變化也影響甚深。機構投資者、專業投資者,特別是各種高技巧、複雜交易模式的對沖基金占比越來越高,許多過去以散戶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操作策略,逐漸被掃進歷史灰燼。以元月效應來講,原先以節稅規畫為基礎的行情,影響力逐漸讓位給定期公布的季報。至於即將來到的農曆春節紅包行情,今年因為放假晚的關係,整個二月交易日比不交易的日子更少,月線的參考價值低。
說穿了,元月或年節的效益是不可靠的。短線有激情,但是淡季與年報的殺傷力,卻是逃不掉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