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來,東亞各國股市成交量普遍成長,惟有台灣,受證所稅衝擊,成交量連續五年銳減,這才是影響國家財政健全的源頭!
二○一四年一至十月間,證交稅收約七四八億元,看起來,這已超過一三年的七一四億元、一二年的七二○億元,比先前全年的成績還好。然而,時間若拉長到六年,就可看出,自一二年決定開徵證所稅後,股市成交量連年萎縮,進而影響證交稅收入。
數字會說話,○八年金融海嘯、股市重挫後,○九年指數反彈,當年證交稅收入曾達一○五七億元,隨後逐年遞減,一○年減為一○四六億元,一一年開始,證交稅收入更連續四年低於千億元。
光是一二年、一三年短收的證交稅,主計總處估計就逼近八百億元。在國家財政困窘之際,證所稅無疑是杯水車薪,真正大額證交稅收入又因此銳減,政策規畫是否因小失大、竭澤而漁,顯然可受公評。
東亞股市 惟獨台灣量縮
東亞股市 惟獨台灣量縮
此外,開徵證所稅這項「震撼教育」,似乎也已經長久改變台股的量能特性,量能比以往更低;這對企業前來台灣資本市場籌資的吸引力,恐怕會受到影響,是更值得重視的長遠轉變。
統計過去十年,東京、上海、首爾、新加坡、香港和台北交易所的成交金額,近年普遍有所成長,例如東京股市因為「安倍經濟學」發威,一三年曾經大漲,成交量從一二年三.五兆美元,暴增至六.三兆美元,幾乎翻倍。
同一年,大中華市場的香港、上海成交量普遍上升之際,就連交易相對平靜的新加坡股市,成交量也從二五六一億美元,增加至二千八百億美元。只有韓國股市是少數成交量遞減的市場,但情況仍比連續五年量縮的台灣略佳。
既然大戶條款丟給下任政府已成事實,我們更應趁此機會通盤反思,為了租稅公平和財政健全,空喊多年的房地產實價課稅,與預期只有數億元的證所稅,效益究竟孰輕孰重?答案應該很明顯。
證交稅年收千億元水準,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