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操作態度翻多,激勵台股大漲,在指數高檔區,投資人該買還是賣?根據「巴菲特指標」判斷,目前台股絕不便宜,但距離高點應該還有一段上檔空間可期。
以近期全球資本市場為例,油價下跌誘發俄羅斯股匯危機,造成歐美股市重挫,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先在八日內重挫近千點,美國聯準會〈Fed〉結束今年最後一場貨幣政策會議後,主席葉倫暗示明年四月前不會升息,兩天大漲八百點,幾乎又將跌幅全數補回。
台股受美股大漲帶動,外資中止連續十日賣超後翻多操作,加權指數也強勢向上。因此,這次回檔究竟為波段行情正式「退潮」,或只是創新高前短暫拉回,令人難以正確解讀。其實在研判中長線買賣點時,被巴菲特視為重要輔助的「巴菲特指標」,在台股的適用程度,是否與應用在美股相同,就值得探究。
台港星三地指標 均高於美國
台港星三地指標 均高於美國
巴菲特在二○○○年所提出的「巴菲特指標」,是將上市公司總市值除以國民生產毛額(GNP)所得到的比率,GNP的意義,相當於一個國家經濟產值的「總量」,當市場給予全體企業獲利的估值,也就是該國股市市值,遠遠超過該國總產出,其實往往是股市見高點的重要指標。但因台灣GDP與GNP相差不大,因此在計算時,一般多以國內生產毛額(GDP)替代GNP。
巴菲特曾指出,當該指標落在○.七至○.八以下的時候,代表股市整體價值被低估,是長線買進時機;當該指標大於一.三三,代表市場價值被高估,股市已有過熱跡象。正因為巴菲特應用此項指標,準確避開二○○○年科技泡沫、○八年金融海嘯等兩次美股大崩盤,使得巴菲特指標被視為多空風向球,用來衡量股市的相對高低。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分析,運用巴菲特指標時,不能直接將美股數據的區間應用在台股,而是比較台股本身的歷史數據,觀察比率是否在某些年分急速拉高,以及近期的走勢,才具有代表性。
例如美股雖然市值龐大,但經濟規模也是世界第一,一三年GDP達十六.八兆美元,其GDP(分母)勢必較出口導向的台灣更高。因此在計算時,將巴菲特指標套用在台灣或是屬性相近的香港、新加坡,所得數值往往高於美國。
從目前最新數據計算,截至十二月十九日,台股總市值約為二十五.九五兆元新台幣,而今年的GDP為十五.九七兆元,以台股每年年底市值為分子,該年GDP為分母,計算目前台灣的巴菲特指標,約為一.六二。這個數據究竟是高是低,必須借助歷史資料佐證。
近八年來,除了○八年底金融海嘯、造成當年巴菲特指標僅有○.八九,巴菲特指標多處於一.三五至一.七之間。將時間拉長至千禧年迄今,指標則在○.八至一.七之間來回,由於台灣GDP持續增加,每年還有新股掛牌上市櫃、獲利總數跟著成長,分子、分母兩方面都是連年上升,因此○八年金融海嘯的○.八九,應該是透過巴菲特指標解讀台股的長期低點,未來有可能越墊越高。
P/B值看台股尚無過熱風險
P/B值看台股尚無過熱風險
此外,以巴菲特指標判斷台股現況,仍有某些限制。富邦投顧總經理蕭乾祥指出,若投資標的為與指數高度相關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因為連動性高,參考該指標的確較有價值;至於整體股市的股價與淨值比(P/B),也是判斷進場時機的有力工具。他分析,從二○○○年以來,P/B值若高於二,即為台股相對高點,若對應指數在一萬一千點上下,投資人更應高度提防。
如千禧年網路泡沫時,台股的股價淨值比從二.九五跌到一.四三;金融海嘯前高點為二.三四,隔年○八年便下降為○.九四。目前台股大盤的P/B值約為一.六五,尚無股市過熱的風險。
不管是利用巴菲特指標、股價淨值比,都能用來判斷進出股市的長線時機點,讓投資人釐清趨勢,找到多空訊號。然而運用客觀數字輔助決策前,投資人得先了解指標本身的限制,依照適用條件靈活調整,才不會落入盲點,更能在股海找到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