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技醫療產業的上市公司多達三千家,而且營收和股價波動大,投資人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以醫師、生物化學博士、微生物專家為主的歐洲最大生醫投資集團博威,教你完整評估生技股的投資價值。
國內生技產業處萌芽階段,個別公司營收表現和股價波動很大,尤其是生技製藥公司,新藥上市前,必須等待美國食品暨藥品管理局(FDA)的漫長認證,結果往往一翻兩瞪眼,投資人不小心就踩到地雷。
擁有超過二十年生技醫療製藥產業投資經驗,歐洲最大生醫投資集團博威(Bellevue)資產管理公司,可說是評價生技醫療類股的專家。這家公司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雖僅四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三五○億元),但若以股價來看,其績效表現的確亮麗,博威自一九九三年在瑞士上市以來,股價漲幅達一五六五%,超越同期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的一三二七%。
之所以能有出色的績效表現,原因之一在於獨特的公司成員背景,有高達三分之一比例的成員,具有醫師、生物化學博士、微生物專家等身分,而董事會中,甚至包括一九七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
「不過,就算公司裡專家一堆,但畢竟目前在全球掛牌的醫療製藥股多達三千家,要挑出好標的,只靠專家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獨特的選股邏輯。」博威醫療照護基金及代操投資總監齊默爾曼(Cyrill Zimmermann)指出。
一步一步,齊默爾曼拆解博威對於極難評價的生醫股是如何趨吉避凶,而這套選股邏輯,也值得投資人參考。
看公司》單一產品的新藥公司絕不碰
看公司》單一產品的新藥公司絕不碰
接下來,還是要設法盡量避免投資到「公司價值一夕翻船」的公司。這方面,博威也自有一套篩選方法,「關鍵,就在產品線!」齊默爾曼說。
齊默爾曼以最容易「翻船」的新藥廠為例:「單一產品的新藥公司絕不考慮。」他指出,值得投資的新藥公司至少要有一種產品已經上市,同時有二至三種新藥正在等待FDA核准,且已處於三期臨床試驗的階段。
根據他們的經驗,具有獨特性的新藥開發,或者高價、高壟斷性的藥物,FDA的態度通常比較「友善」,甚至推動藥廠加快試驗腳步。
事實上,新藥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後,能夠在五至十年上市的成功機率只有一○%,齊默爾曼提醒投資人,「即使是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藥,最後能夠通過FDA核准上市的可能性,仍低於五○%!」
看價格》本益比除以銷售成長率算股價
看價格》本益比除以銷售成長率算股價
看風險》觀察生產、物流與庫存安全
看風險》觀察生產、物流與庫存安全
其中,營運風險包括供應鏈是否生產順暢、物流及庫存安全等。舉例來說,日本地震導致福島核災時,生產線可能大受影響,甚至導致「斷鏈」危機,可能造成公司營運出狀況。
國家風險是指公司所屬國家的法規和政治環境,是否有利生技醫療產業發展。博威生技及醫療基金投資總監曼尼利(John Manieri)指出,台灣能生產高端電子產品、化妝和保健食品等,與政府的產業政策、人民的素養息息相關,也是外資買台灣生技股的考量之一。
展望未來,儘管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曾點名部分小型生技股評價偏高,但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柯登元認為,長期來看,受惠於全球人口老化與壽命延長、新興市場需求增加、FDA新藥大量上市,及產業購併題材不斷,全球生技醫療產業進入獲利階段。
經過基亞事件後,國內投資者對生技類股或許開始提高警覺,但在謹慎之餘,也別完全否定生技產業的投資價值;從博威的績效來看,透過合理客觀的評估策略,仍可選對個股安穩獲利。
由於生技基金屬於「單一產業基金」,投資人若以基金作為布局工具,部位不宜占整體資產配置比重過高外,也應選擇過去績效較佳的團隊,才能賺到生技業的爆發獲利空間。
▲博威有三分之一成員具醫師、生物化學博士等身分,是生技醫療產業的內行投資者。左為醫療照護基金及代操投資總監齊默爾曼,右為生技及醫療基金投資總監曼尼利。(攝影/陳永錚)
創立:1993年
總部:瑞士
管理資產規模:45億美元
地位:歐洲最大生醫投資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