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美國投資機構指控台灣某上市公司財報造假,但也承認有偏見,引發爭議。台灣資本市場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有什麼風險?
首先,台灣整體企業品質雖然不盡然樣樣都屬高標,但企業治理的平均水平還是較高。其次,他們自公司取得的資訊品質較完整,也更誠實和專業。最後,台灣公司配發給股東的自由現金流量,即扣除營運需求和資本支出後的資金,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
台灣企業能有如此卓越的表現,除了台灣人誠實的個性和企業品質外,還有幾項要素。關於個性方面,日本公司通常言不及義,韓國公司完全不會提到負面訊息,其他市場公司釋放的訊息則多不可靠。
台灣法規規定企業須向股東揭露的訊息,遠多於其他市場。除了季報外,台灣公司每月還得公布營收,就我所知,這是全球絕無僅有的規定;有些公司甚至會公布月盈餘。台灣政府也透過許多監理機構,密切監督上市公司的逾矩行為。
此外,「兩稅合一」有效消除股利所得重複課稅的現象,這也是全球少有的制度。當公司的盈餘支付企業所得稅後,剩餘的資金部分派發給股東,股東在申報所得稅時,得把股利併入綜合所得繳納稅金;而台灣投資人繳稅時,股利可以剔除企業已繳稅的部分,因此鼓勵企業配發更多的股利,不但回饋股東,也讓資金配置在最有效率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本土金融風暴,許多過度投資非核心領域的企業面臨破產邊緣。自此,台灣企業的管理便大幅改善,營運重心聚焦在核心競爭力和資本管理效率上。
上星期,一家美國股票研究和投資機構指控某家台灣上市公司的財報造假,這與前述狀況相左。這家機構在報告上承認對該公司有成見,同時已作空這家公司;也就是說,如果公司股價下跌,他們就能大賺一筆。
這種手法,過去多次出現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身上。當一家公司在海外市場掛牌,的確會增加做假帳的機會,對海外掛牌市場的主管機關來說,公司的財報透明度相對較低。再者,累積了大量的放空部位後,再揭露具偏見的負面報告,對我而言,聽起來比較像是內部人交易。問題在於,跨國界的投資基金能夠逃過本地的偵查和起訴,等於是在美國犯罪,受害人卻在台灣。
國際化是不可逆的趨勢,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但國際化並不是沒有風險,甚至有可能損害台灣資本市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聲譽。台灣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必須有所警覺。